-
丁四新:论荀子的“本心”——认识心、主宰心及其他
摘要:在荀子思想中,心与性是对立二分的关系,其心论即以此为前提。荀子的“本心”包括认识心和主宰心。荀子对于认识心做了很多论述,涉及其结构、对象、目的和特点等内容。“心有辩知”和“心有征知”两个重要命题,是荀子之认识心的内...
-
郑杰文:孟子对墨学的批判与吸收
孟子无限推崇孔子,曾借有若之口谓“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并叹“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决心承孔子之学,做“圣人之徒”而“距杨墨”(《孟子·滕文公下》),所以他不遗余力...
-
方一新:“己不胜其乐”之“不胜”义辨
《论语·雍也》有一段话,是孔子对颜回的评价:“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段内容,在以下两种出土文献中也有相应的记载。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以下简称“安大简”)《...
-
李昕:程朱“格物”诠释中的天理观
宋代以前,人们关于格物的理解主要得自《礼记正义》。郑玄训格物为:“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将格物解释为“来事”是典型的感应说思路,而善恶维度的加入,则是将个体修养与现实吉凶...
-
陈少明:“四书”系统化的标志——简论《四书章句集注》的论说方式
摘要:《四书章句集注》标志着“四书”系统的完成,它得益于朱熹在思想建构与注经实践上不朽的贡献。其中,相关序文对四书作者承继关系的传述,为“道统论”中历史与思想相统一的论说提供了重要的支点。而“理在经文内”的解释规则,为经...
-
刘光胜:稷下学宫与诸子时代的理论融合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秩序剧烈动荡。诸子“著书言治乱之事”,围绕国家如何治理,展开了激烈的学术争鸣。《淮南子·要略》记载:“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
-
简逸光:中国古典学学科下的“经学”与经学
经学自汉代设五经博士,及后建立科举考试制度,经学一直是传统士人的知识基础。近代教育改制,分设学科专业,取消经学,但各专业与各领域仍不时回顾思索与经学的关系,比如文学与经学、哲学与经学、史学与经学、子学与经学、国学与经学、文献学与经学、语言学与经学、阐...
-
蔡杰:被遮蔽的缺憾:颜子为学之失与孔子之叹
颜子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在孔门享有崇高的地位。但自宋之后,随着孟子地位升格,“孔孟”几乎成为儒学的代名词。“颜、孟之辨”的出现,似乎意味着孟子对颜子地位构成了冲击。 事实上,颜子在宋儒的评价中,只是稍微低于孔子,而往往是高于孟子...
-
韩涛:古典儒家均平思想的内涵及历史演进
均平是儒家思想中十分关键的伦理范畴,均平观念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心理认同,均平已经成为中国人认可和追求的价值标准和伦理规范,体现出中国文化追求正义和谐的重要特征。古典儒家均平思想的内涵政事均平是古典儒家所追求的治国理政的理想境界,是为政者调节社会资源和经...
-
杨朝明:儒家思想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智慧宝库
摘 要:儒家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和支柱,历经传承与创新,在古代及近现代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时代,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正为民族复兴助力。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完备的思想体系,其核心要义重视道德与秩序构建,强...
-
郭振香:情与孟子的反本求真之学
自孔子之后,虽有儒分为八之说,然而若论于其时声势之浩大,于后世影响之深远,则莫过于邹人孟轲之学。司马迁曰:“孟轲,邹人也。受业于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天下方务于...
-
车成兰:如何理解孟子的“易子而教”?
现在,我们在网络上经常看到这样的调侃——问:由父慈子孝到鸡飞狗跳,总共分几步?答:四步。第一步,拿出作业本;第二步,辅导教育;第三步,声调渐增,体温逐升;第四步,父不慈,子不孝,家不宁。这很容易引起为人父母者共鸣的调侃,却道出了现代亲子教育...
-
颜炳罡:天人合一与生生不息——从农耕文明到数智文明
摘要:人类文明经历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现已踏进了数智文明的门槛。农业文明以中国传统社会的农耕文明为典型形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的、动态的循环关系,即“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既是德性上的合一,也是自然意义上的合一,还是信仰意义上皈依。天地之...
-
臧峰宇:从跨文化理解走向跨文明合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的贺信中指出,多样文明是世界的本色。历史昭示我们,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都离不开文明的交流互鉴。当前,国际形势变乱交织,人类站在新的十字路口,迫切需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
-
常会营:儒家境界超越的伦理道德意境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牟宗三为代表的现代新儒家提出了“内在超越说”,引起了中西文化的超越性大讨论,并引发了内在超越、外在超越之论争,近40年来连绵不绝,以至于今日。在此基础上,黄玉顺认为,原始儒家的超越是一种神圣外在性超越;赵法生提出,孔子...
-
郭齐勇:孟子与儒家的正义论
在历史上,儒家的社会理想与制度设计多是针对当世的弊病提出,并用来批评、指导当世的,与专制体制是有距离、有张力的。我们知道,没有抽象的公平正义,任何时空条件下的公平正义都是历史的、具体的。一、涉及生存权、财产权的“制民恒产”论及土地、赋税、商...
-
郭振香:情与孟子的反本求真之学
自孔子之后,虽有儒分为八之说,然而若论于其时声势之浩大,于后世影响之深远,则莫过于邹人孟轲之学。司马迁曰:“孟轲,邹人也。受业于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天下方务于...
-
杨海文:舜跖之分只是利善之间—《孟子·尽心上·鸡鸣而起章》解析
摘要:《孟子·鸡鸣而起章》以舜、跖为正反主角,以“分”“间”为文眼,将“舜跖之分只是利善之间”作为儒家义利之辨的绝对律令。其单章解释史包括三方面的内涵:一是仔细辨析了前人千古之舜、跖与当人一日之舜、跖的关联,二是深...
-
陈来: 论“道德的政治”——儒家政治哲学的特质
摘要:“道之以德”和“为政以德”是孔子对古代“政以治民”和“政以正民”的重大改造。古代儒家强调政治德行对于政治过程的重要性,认为政治的本质就是道德教化,坚持以美德为政治的基础,以善为政治的目的,以仁贯通于政治的...
-
彭磊:《左传》纪事中的礼与德
《左传》是考察先秦时期礼德关系的重要文献,因其言礼、言德颇多,且多次将礼与德关联或并置,如“德、礼不易,无人不怀”(僖七年传)、“义而行之,谓之德、礼”(文七年传),又云“恕而行之,德之则也,礼之经也”(隐十一年传)。《...
-
杨朝明:“君子豹变”成就人格
《周易・革卦》有云:“君子豹变,其文蔚也。”短短数字,却蕴含着深邃的人生哲理与道德期许。“君子豹变”,寓意君子如豹子成长般经历显著蜕变,幼豹成长中斑纹渐趋美丽鲜明,象征君子在修养、学识、品德层面由内而外升华;或似豹子行动敏捷迅速适...
-
张涅: 对“克己复礼为仁”的误读性阐释及其现代性意义的偏失
摘要:在《论语》中,两个动词(动宾词组)或状态词之间没有“而”的,都表示平列关系;有“而”,才表示顺接关系。“克己复礼为仁”的“克己”和“复礼”之间没有“而”,则两者应该是平...
-
范瑞平:儒家价值观下的人工智能发展
摘要:强调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进行合作固然没错,但若不阐明合作的目的及主从关系,就会失焦失当。从儒家价值观出发,不应该把人类个体与智能机器之间的合作等同于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因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而人类与机器并不平等,也不应该追求此类平等,所以谈不...
-
韩德民:《荀子》与经典诠释的方法论问题
摘 要 :经典诠释实践中的语文化偏向,可溯源至传统经学的训诂化思维。片面依傍工具书释义从而遮蔽字词在特定语境中作为理论范畴被赋予的具体义理性内涵,这种诠释实践中的语文化偏向,是刘敞等宋儒对荀学产生抵拒心理的重要诱因。白话今译是经典诠释的特殊方式,这种方...
-
陈来:论汉代儒学的仁说
就伦理学而言,董仲舒仁学思想的一个突出贡献是在批判功利主义的表述中建立了仁的基本道德立场,这就是: 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致无为而习俗大化,可谓仁圣矣,三王是也。⋯⋯是以仲尼之门,五尺童子言羞称五伯。为其诈以成功,苟为而已也,...
-
刘静芳:从“本”到“至”——孟子性论新诠
摘要:孟子的“性”论是其人性论的基石。在何为孟子之“性”的问题上,有两种不同的观点:(1)孟子以“心”言性而不是以“生理欲望”言性。(2)孟子以“过程”言性而不是以“本质”言...
-
宋志明:重写中国哲学史的构想
摘要:中国哲学史大约发端于公元前五世纪,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共经历过四个阶段、七个步骤、三次变革。奠基期第一步从原始宗教中演化出天人之辨,人的重要性得以突显;展开期第二步进展到经学,以天为重心;第三步由形象思维进展到玄学的抽象思维;第四步由玄...
-
许家星:四书学、四书之学与“《大学》学”
四书学可以从宽和严两个标准来理解。从宽的标准看,凡是对《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加以阐发、论述的文章、著作、论说皆可纳入之。无论是训诂抑或义理、长篇还是短札,甚至感悟之言,凡有意义和价值者,皆可纳入四书学,其时间范围是自此四本著作产生之日起...
-
丁为祥:“四为”与张载之造道追求
张载的“四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以说是对于宋明理学之理想追求精神的一种集中表达。所以,自其提出以来,从朱熹与吕祖谦之合编《近思录》到黄宗羲、全祖望之编纂《宋元学案》,...
-
黄玉顺:可欲的自由:生活儒学的政治哲学要义
摘要:针对当代西方政治学家对儒家政治哲学的三点主要质疑,作为当代儒学重要流派的“生活儒学”的政治哲学申明三点要义:一是构建作为当代儒家政治哲学理论背景的“生活儒学”思想体系,以此为儒家政治哲学的现代转型奠定基础;二是构建生活儒学的...
-
王中江:中国古典学的场域和特性
摘要:在东西方古典学家族相似概念之下,中国古典学同欧洲古典学既有可通约性,也有其各自的一些特性。口耳相传、文字和古老史官制度使记录、记载和文本传承等历史记忆提供了可能,也使中国古典意识得以发生并经过三代的积累而使中国古典学在东周得以诞生,士阶层的广泛...
-
陈来:《乐记》的儒学思想
《礼记》一书中,除了《大学》《中庸》外,在宋明理学中影响最大的当属《乐记》篇。因为《礼记》的其他篇章多记述孔门的德行论和君子论,如《儒行》《坊记》《表记》《缁衣》等篇,而《乐记》重视人心和性情,与宋明理学重视心性论的需要正好相合,于是《乐记》的一些思...
-
伍晓明: 孟子“四心”的结构与思想的责任
摘要:孟子认为,人皆有之的恻隐、羞恶、恭敬和是非之“四心”是仁、义、礼、智的发端。仁、义在先,礼、智在后,后二者只是对前二者的有意识的认识、肯定、节制和修饰。恻隐之心体现的是人之根本的可被感动之性,这种感动源于他者的触动。孟子所说的羞恶之心...
-
曹峰:“诸子时代”的时间框架与思想分层
给历史划分时代,是人类回顾和分析以往历史进程时常常使用的一种方法,由此可以凸显出不同的时代特征,设计出不同的演化进程,规划出不同的人类理想。例如古希腊人将人类的文明演化分为五个时代,分别是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英雄时代、黑铁时代,这是一个由完...
-
姜妮伶:“巽以行权”与朱子的经权观
摘要:朱子对“巽以行权”的理解与其经权观的思想旨趣一致。通过对“顺而能入”的行权方式、“称而隐”的行权机制、“仁精义熟”的行权范围与依据的规定性阐释,朱子将行权主体限定为“圣人”。舜“不告而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