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 梁涛:教导君主如同学外语,重要的是环境

    一正当孟子在齐国得不到发展机会时,他听到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宋偃王要推行王政了。《孟子·滕文公下》记万章问:“宋,小国也。今将行王政,齐、楚恶而伐之,则如之何?”孟子慷慨陈词,举商汤、武王为例,声称“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

  • 林安梧、杨海文等谈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儒家方案”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局部动荡频繁、全球发展失衡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交往不公平程度加深等问题愈发凸显。应对全球性挑战日益复杂而艰难。儒家可以为全球性挑战的应对提供何种思想资源?9月26日在曲阜举办的尼山世界儒学高峰论坛试图寻找这一问...

  • 杨国荣:走向人性化的存在

    摘要:作为人之为人的根本特征,人性既在潜在意义上以可能为其存在品格,也表现为应然意义上的人应当追求的理想形态和应当承认的存在形态;后一意义上的人性,首先以肯定人是目的并相应地具有内在价值为内容。与人性的以上二重涵义相应,人性化演进趋向一方面展开为一个...

  • 大咖云集 共话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

  • 陈晓霞:树立新时代的家庭观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树立新时代的家庭观”。中华民族素有重家庭、讲家教、守家风的优良传统,在历史长河中形成并发展的家风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把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

  • 杨泽波:“性恶心善说”献疑——对荀子研究中一种新观点的检讨

    摘 要 :“性恶心善说”是近年来针对荀子人性理论提出的一种新的诠释。这种诠释于“性恶”和“心善”两端似都有可商榷之处。以物质欲望本身的特点为恶,还是以物质欲望无限度发展的结果为恶,这是“性恶”需要讨论的问题;缺乏...

  • 王楷:论荀子道德主体性的生成和活动

    摘 要:荀子的人性观念中蕴含着一种实然与应然二分的存在论架构,而“成人”的意义就在于主体通过教化从实然状态转化到应然状态。荀子的性恶只是现象的恶,而非实体的恶。主体克服人性中恶的自然倾向,乃是克服自我中的他者。这一主体的自我克服、自我超越是...

  • 孔子的文明观

      历史上的春秋时代,是中国文明繁盛、转型的时代,这意味着孔子自始即面对诸种文明形态,既有纵向的三代文明,也有横向的邦国文明。孔子的文明观即体现在如何看待和判定这些文明形态。  文明损益观  对于夏、商、周三代的文明形态,孔子秉持一种“损益&rdqu...

  • 王学典:世界儒学研究重心正在向中国大陆回归

    “近十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空前提升,并在国家推动下进入主流文化,与此同时,中国大陆正在成为世界儒学研究的重心。”在9月13日举行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曲阜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十周年座谈会上,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儒...

  • 郑田宏 王滨:孔子德育思想的辩证逻辑及其启示

    摘 要:孔子基于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德行优先原则的德育思想,影响了中国漫长的德育历史。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孔子的德育思想针对个人的禀赋习性、生活小环境和社会大环境形成了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为主要表征的内容与形式、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的三个统...

  • 杨国荣:工夫的哲学意义及其限度——兼议《儒家功夫哲学论》

    摘要:作为中国哲学的重要概念,工夫至少涉及两个方面:其一是知和行的关系;无论是致知过程,还是德性践履,都关乎工夫。其二,工夫又与本体相关,这一关联中的工夫主要指践行活动或人对世界的广义作用。工夫的实质在于“做”或“做事”,本体则表...

  • 梁涛 崔进:春秋时期的礼治与法治——兼论春秋非礼坏乐崩而是以礼为中心的时代

    摘要:春秋时期并非一个礼坏乐崩的时代,而是以礼为中心的时代。春秋礼治是在王室衰微、夷狄滑夏的情况下,齐桓、晋文等春秋霸主对政治、文化秩序的重建,礼主要表现为诸侯间的会盟、朝聘。一方面,要求小国服从大国,根据其命令提供义务;另一方面,也要求大国爱护小国...

  • 苟东锋 :从“尊贤”到“知贤”——论子思的“合外内之道”

    摘 要:鲁穆公时代,一些心系鲁国之士在比较齐鲁两国发展道路及政治现状的基础上充分注意到了“尊贤”的重要性,进而导向两种学说:墨子贯彻了彻底“尊贤”的原则,明确打出“尚贤”的旗帜,由此发展出一套功利之学;子思则逼问“尊...

  • 丁四新:主体性的彰显——中国哲学史的新书写 孟子研究院 2023-09-12 10:44

    摘 要:彰显中国哲学的主体性并回归对中国哲学的主体性叙述,是郭齐勇先生一生最有价值和最有意义的学术工作之一。他认为,建构中国哲学之主体性应当包括三个方法论要点,即理解的历史性与诠释的相应性,学科的主体性与中西哲学的对话性,以及内在性的批评与思想的训练...

  • 赵法生:孔子“晚而喜易”与其晚年思想的变化

    孔子与《易经》的关系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从司马迁提出孔子“晚而喜易”后,孔子作《易传》之说流行了近千年,“先儒更无异论”(孔颖达《周易正义序》)。然而,欧阳修《易童子问》的出现,表明传统的说法开始受到质疑;在近代疑古思潮中,孔子与《周...

  • 彭林:寓教于礼——中华礼仪的核心意蕴

    西周是历史上第一个倡导德治的朝代。在周人看来,人的道德成长优先于一切,“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大学》)。国家“非徒政治之枢机,亦道德之枢机”(《殷周制度论》),对官民的教育负有主要责任,...

  • 杨宽:“冠礼”中三次加冠弁的意义

    三次加冠弁的意义周族的男子在成年时要加冠,是和他们成年“结发”的习俗有关的。当时男孩的头发,或者两边分梳,长齐眉毛,叫做“两髦”(《鄘风·柏舟》);或者把“两髦”总束起来,状如两角,叫做“总角”。到成年时...

  • 黄玉顺:《情感儒学:中国哲学现代转化的一个范例——蒙培元哲学思想研究》

    蒙培元(1938—2023年),著名学者、哲学史家。1963年从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随即师从冯友兰先生攻读研究生学位。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杂志主编。蒙培元系统研究了宋明理学的演变脉...

  • 楼宇烈:文化自信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

    近代以来,对于怎样看待中西文化,有过许多争论。100多年前,有些人看到西方国家船坚炮利、四处扩张,就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怀疑甚至否定,认为西方什么都好,自己处处不如人。也有人希望既学习西方长处,又能将自己的传统保持下来,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r...

  • 王杰:孔子诞辰日更适合作为教师节

    近些年来,在党和政府、学界、媒体以及民间的积极推动之下,过去被当做封资修、四旧、封建糟粕的传统文化,就像钱塘江的浪潮一样,滚滚而来,势不可挡,再次回到了我们社会、回到了我们身边。以往人们对于孔子等圣贤的看法与评价均在发生重大的转变,对于祠堂、祭祀等与...

  • 黄玉顺:《中庸》经典诠释学思想钩玄

      提要:《中庸》所谓“道问学”乃是经典诠释学问题。“尊德性”是《中庸》经典诠释学思想的宗旨,即在经典诠释中“诚身”。因此,“尊德性而道问学”乃是《中庸》经典诠释学思想的总纲,即通过“道问学”来实现&ld...

  • 吴飞:仁之实与仁之端——《孟子》仁说发微

      摘 要:在《孟子》中,有“仁之实,事亲是也”和“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两种说法,都是理解其仁说的重要命题,但这两种表述却有相当大的差异,如何理解它们之间的关联与区别,是理解《孟子》仁说的一个重要入手点。孟子对仁之实的讨论,是在文...

  • 丁四新:主体性的追寻——百余年中国哲学研究及其当代面向

    摘 要:百余年中国哲学研究经历了民国时期、1949年至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以来三大阶段。民国时期的中国哲学研究属于“哲学”的自觉性阶段,且主要通过中国哲学史的书写来完成。1949年至1980年代末属于中国哲学研究的意识形态化阶段,它包括前后两段,前一段属...

  • 黄玉顺:儒家养生心法——以孟子心学为中心

    摘 要:从个体生命养护的角度看,孟子的学说可以视为一种养生哲学,其宗旨是“事天俟命”,即养生以事天和修身以俟死。由此,养生获得了终极信仰的意义。就此而论,孟子的“心学”就是一套养生心法。(1)养生就是“养体”,但不仅是肉体...

  • 王楷:论儒家王道理想的道德基础及其现代困境

    摘要:基于政治正当性根源于民的政道观,儒家要求为政者以仁心行仁政。而道德层面的“仁(心)”并不以现实层面的政治分界为限,在必要的时候,亦将寻求超越甚至摧毁现实政治的界限,以改善暴政之下的民众的人道境遇,是为王道政治的道德基础。这显然是一种...

  • 孔孟孝道思想彰显儒家伦理教化之维

      孝道与教化是孔孟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但是它们在孔孟思想中的地位与表现有所不同。孔孟在论“孝从何来”的问题时,提出两种途径,形成孔孟孝道思想中的两个原则,即对等性原则与自主性原则,它们从两个方面为儒家的教化主张提供理论支持。通过考察孔孟的孝...

  • 蒙曼: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

      江流九派,百川归海。千百年来,各民族不断的交往交流交融为中华文明发展增添无尽的生命力。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

  • 李宗桂: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其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

  • 曾振宇:从“仁者安仁”到“仁以为己任”,儒家仁学从孔子到曾子的演进

      在孔子仁学研究领域,学界不同程度地存在“矮化”现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仅仅将孔子之“仁”界定为伦理学意义上的概念,忽略了孔子之“仁”其实也是一哲学概念,“仁”具有不可言说性;其二,深受子贡“子...

  • 陈来: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中华文明拥有五千多年不间断的历史,积淀形成辉煌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在百年奋斗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成功推进...

  • 黄玉顺:儒家养生心法 ——以孟子心学为中心

      所谓“养生”,指个人通过调养身心来养护生命。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卫生统计2021》(World Health Statistics 2021),中国人2019年的预期寿命77.4岁,健康预期寿命68.5岁。至于孟子的时代,人均寿命只有20岁。[ 林万孝:《我国历代人的平均寿命和预期...

  • 王朋飞:“荀皮孟骨”与汉代《诗》学渊源——评李华教授《孟子与汉代四家诗》

      作为中国儒学史上的关键人物,孟子对于儒学的贡献主要在于继承、守护并发展了孔子之学。孟子以孔子的私淑弟子自居,以承续孔子之道为己任,在“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滕文公下》)的艰难时刻,挺立起儒家...

  • 汪纪戎:家是母亲以“文”化“人”的“职业场”

    文化是民族的基因,是民族的身份证。文化是人类留给自然界的痕迹;文化是动态的,在变化中有张扬、有碰撞、有博弈;文化是需要传播的。 梁晓声先生说:“文化就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须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余秋雨先生...

  • 王文东:孔子“人道政为大”的精义及其转化发展 ——以《礼记》的“哀公问政”为中心的分析

    摘 要:孔子在“哀公问政”中提出“人道政为大”,大体反映了他在晚年关于如何治国理政的思想表达和经世追求。相关文献可能出自史官或他人所记,但所记既是孔子之语、反映的既是孔子思想,也应是孔子的著作,形成目前的文本不会晚于春秋末、战国前...

  • 陈晓霞:挖掘梳理优秀的母教文化传统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离不开母亲。母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一环。在数千年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的历史积淀中逐渐孕育形成的母教文化,对中国传统家庭建设、家庭教育、家风养成产生了深远影响,造就了一大批人才辈出的大家族,培育了无数崇德向善...

398条 6/12页 首页 <<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末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