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 张宏锋 刘瑾辉:薛瑄的孟学思想与明初孟学转向

    摘要薛瑄在孟学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按照“复性”的思想,薛瑄将孟学改造为“悦心”之学,孟学也由此分为“知”与“悦”两个层面。在“知”的层面,薛瑄修正了宋儒的“性二元论”,主...

  • 把握历史思维的精髓

    【读经典学理论】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我们带来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启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尊崇历史、研究历史,确立历史思维”。在新时代的伟大进程中,历史思维为我们提供了强大智慧力量,是党的重要思...

  • 景海峰:儒家孝观念的超越性意义——以《孟子》所述为中心

    摘要:何为孝?孝的意义与价值何在?这离不开对哲学本体的探讨和对思想义理的阐述,因为儒家的孝道除了是一套实践哲学和经验哲学之外,本身也包含了形而上的层面和深刻的超越性意义。在《孟子·万章》中,通过诠释舜“号泣于旻天”的事件,孟子力图给&l...

  • 贾桠钊:张岱年对“矛盾”相关概念的逻辑解析

    【传统话语与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方克立曾将张岱年的“兼和论”与毛泽东的“矛盾法则”并称为中国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双璧”,张岱年在辩证法问题上可谓用功深厚,在形式和实质上对中国辩证法进行梳理,以“对理”界...

  • 杨朝明:泰山气象·天下观念·人类情怀 ——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诠说

    摘要:古老的泰山承载着极其厚重的历史文化。早在上古时期,诸多帝王便曾举行泰山封禅,以象征天命王权。由泰山及其周围地区所发展出来的东夷文化得到充分发展,并成为中国上古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因而泰山的文化地位尤为重要。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最重要代表人物...

  • 王学典:文明再造与“文艺复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全局性变革。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进一步提出了“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的恢宏目标。这一目...

  • 孔德立:思想史视阈中的孔子仁学

    摘要:仁是儒学的核心概念。孔子基于对春秋时期礼的思考而创立仁学。春秋霸政时期的贵族之礼,已经在西周时期的礼之中有所体现。孔子评价管仲“如其仁”,是对霸政时期贵族君子捍卫诸夏共同体的肯定。霸政之后,大夫专权,礼从形式到内涵均遭遇困境。孔子教弟...

  • 梁涛 何磊:周公“制礼作乐”与“制礼作刑”

    作为周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周公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历史上多以制礼作乐概括之,当代学者亦沿用此说。然而仔细辨析不难发现,这种说法存在着明显偏差。检索相关文献,周公确实曾制礼作乐,但这只是周公政治业绩的一个环节,若想全面概括,称为制礼作刑可能更合适。一...

  • 徐玲:从“亲亲相隐”到“窃负而逃”——基于“生活儒学”新阐释

    摘要:关于儒家的“亲亲相隐”与“窃父而逃”问题,曾在学界引其不小的争论。然而若从“生活儒学”的视域,似乎可以对此问题做出新的阐释,即超越过去以其为关涉礼法的伦理问题,而直溯本源,以其为人之本源情感的显现问题。“亲亲...

  • 段秀芳 索巾贺:君子之乐

    “君子之乐”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君子人格的精髓要义。“君子之乐”意指内在德性的快乐,呈现为君子文化中以德为乐的人格境界。思考并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之乐”观,有利于丰富我们对君子人格的理解,并启示当代中国...

  • 黄玉顺:“儒家文化”略论

    从汉代“独尊儒术”以来,中国文化的主流就是作为“孔孟之道”的儒家文化;如果按照“周孔之道”的观念,儒家文化的内涵甚至可以追溯到西周。但是,究竟何为“儒家文化”,却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一、儒家文化的概念  汉...

  • 李国斌:“恻隐之心”是一种“同情”吗

    摘要当我们将“恻隐之心”置于孟子生活时代的公共伦理观念之下,那么以“怜悯”“同情”等来分析和解释它就显得不足了。人必然生活在特定的伦理关系中,在以“亲亲”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伦理秩序中,一个人的自然情感先于他的道德...

  • 孟祥才:孟子的辩论术

    摘要:在战国诸子中,孟子以敢辩、善辩、能辩闻名于列国政坛和学坛。他充分利用圣哲历史和儒家理论资源,占据真理的制高点,既善于使用类比的方法并以此法将辩论对手逼向死角,又善于运用以小喻大、以此喻彼、移花接木、层层深入的手法,循循善诱、启发良知,用言语将对...

  • 中华和合家文化的价值意蕴

    家庭是中国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和单位。《大学》讲,“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周易·彖传》也强调,“正家,而天下定矣”。治理好家庭,国家才会安定,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家和万事兴,国和万事成,世和万事平。在家国...

  • 杨朝明:孟子思想与新时代文化建设

    孟子思想博大精深,孟子继承、光大孔子学说,二人的思想毫无疑问是一体的。司马迁说“孟子述仲尼之意”,将孟子与孔子“合观”十分重要,现在有必要警惕将孔孟分离的倾向。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需要我们整体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样...

  • 李文文:孔子论“政”与“正”

      孔子劳心于政治,这源于儒学的根本关切。孔子思想中没有“两个世界”(今生、来世)的说法,他信奉现实现世的生活世界。在孔子看来,老年人安享晚年,朋友间信任交往,年轻人怀抱理想,化行俗美,民生和乐,这是理想世界应该有的模样。让天下成为对人类而...

  • 姚勇:孟子论政治权力的道德基础——基于正当性/证成性二分的理论视域

    内容摘要:政治权力的道德基础是政治统治得以产生、存续的根本条件,处身秩序崩解、原则沦丧时代的孟子对之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在孟子所构建的政治角色等级、政治空间结构与政治权力等级相应的政治体系中,君主是政治主体,是政治权力真正的所属者与实际的行使者;民众则...

  • 孙贝贝: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

    理论研究越深入,对意识形态的支撑就越坚强有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守正创新,提出了“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的重大任务。...

  • 盖立涛:儒墨君子文化的内涵与精神特质

    君子文化形成于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之中,对中华民族理想道德人格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儒家和墨家都非常重视君子文化,不仅提出了自家学派的君子观,建构了完美的道德人格和政治品格,还希望人们把君子作为取法的对象和学习的榜样。虽然在某些方面墨家有不同于儒...

  • 徐建委:古典学、古典文献学与古代文学

    编者按:“古典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问,所指为古希腊罗马经典文献之研究。不仅在西方学界,“古典学”一直是一门显学,而且从本世纪初以来,国内也成立了不少“古典学”研究机构,相关研究成果和期刊相继涌现。但是,“中国古典...

  • 邵声: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友谊、进步与和平的伟大力量

    在2025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重申中国愿同各国一道,做文明互鉴的推动者。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既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离不开文化文明的力量。不同文明之间平等交流、互学互鉴,将为人类破解时代难题、实现共同发展提供强...

  • 钱念孙:君子人格的低标准和高目标——以《论语》为中心

    “君子”一词,早在反映商周时期的历史文献《尚书》《周易》《诗经》里已经屡见不鲜。到了春秋末期,原来兼有王侯、大夫等“有位者”,以及男子、有德之人等多种意蕴的“君子”概念,经过孔子的反复论述和重新打磨,被赋予更多“有...

  • 杨朝明:结合生活认识经典与圣贤

    编者按:去年4月份,为进一步增强与读者的交流,本刊组织“名家解惑:你提问我回答”活动,并通过本刊微信公众号发布通知,面向海内外读者征集研读儒家经典时遇到的问题与存在的疑惑。活动吸引了广大读者参与,并提出许多问题。编辑部邀请专家学者就典型问题...

  • 杨海文:研读典籍 专一求精

    问:如何阅读和研究古代文化经典?答:儒、道、佛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三家合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钱穆在题为“复兴中华文化人人必读的几部书”的演讲中认为:复兴中华文化,人人必读九部书,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老子》...

  • 刘强:在现代社会中践行传统伦理

    问:读经典时,总感觉不得要领,容易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下去。怎样读书才能更好地体悟中华经典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呢?答:我以为,读经典应该具备三种能力:一是想象力。北宋大儒程颐提出了一个“方便法门”,他说:“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

  • 温海明:洞悉《周易》智慧 助益现实人生

    问:想读《周易》没有基础,入手难,怎么解决?答:学习《周易》,先要打基础。首先,要理解《周易》原理跟日月运行、阴阳变化有关系。《周易》内在结构的成型过程是从数到象,从象到卦,从卦到辞。数和象是《周易》最明显的特色,也是研读《周易》一开始就要打下的基础...

  • 翟怀旭:《孟子》“生之谓性”论辩中的性善论

    《孟子·告子上》“生之谓性”章的论辩表达较为晦涩,历来学者对其解读不尽相同。孟子在此章中究竟想表达何意,以及孟子的论辩是否合理,迄今仍有争议。结合《孟子》全文解读此章,可以发现孟子并不否认“性”中有“生”。孟子...

  • 以“第二个结合”开辟文化“两创”新境界

      创新创造是文化的生命力,是文化繁荣兴盛的活力源泉,也是文明绵延繁盛的不竭动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有赖于充分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新力、创造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

  • 黄永其:“易道神”与“心理气”——再论朱子心说

    摘 要:从“易道神”与“心理气”的角度入手,我们可以重新刻画朱子学的宇宙论图景。理应当被理解为天地之心的德性,而气则是天地之心的发用,天地之心的功能在于通过主宰能力将理落实为气,由此以流行总体——也就是易体的形式展现自身...

  • 赵金刚:朱子思想中的“敬与气”

    摘要:朱子思想当中的整齐严肃之敬可以“贞定心气”,使得气不摇荡,而明德更容易透显出来,而工夫就有了成立的可能;但朱子思想当中的敬绝不只有整齐严肃的面向,常惺惺之敬才是“活敬”,常惺惺是人的奠基性、基础性情感,只有强调常惺惺的重要意...

  • 姚海涛:孔子“同问不同答”的启示

      作为中华文化绝佳代表的孔子有着多重身份,宋人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今人讲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无论是其光辉博大的思想,还是其高尚的精神品格,都值得后人学习。在众多身份之中,孔子作为教师的这一身份深入人心。孔子在春秋...

  • 中国古典传统中的“文明”“交流”“互鉴”

      在中国古典传统中,“文明”“交流”“互鉴”各自有着丰富含义。这三个词汇各自承载着丰富的历史积淀与文化意蕴,只有在对其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量,我们才能全面而准确地把握“文明交流互鉴”这一概念的全貌。  ...

  • 黄玉顺:“儒家文化”略论

      从汉代“独尊儒术”以来,中国文化的主流就是作为“孔孟之道”的儒家文化;如果按照“周孔之道”的观念,儒家文化的内涵甚至可以追溯到西周。但是,究竟何为“儒家文化”,却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一、儒家文化的概念...

  • 探寻中华民族的创新基因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历史长河中,一件件文物镌刻着中华民族一路探索、创新的印记,在漫长岁月中承载着中华民族创新精神,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中华文明前行的道路,鼓舞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与时...

  • 梁涛:走向世界的儒学

    这几年我提出新四书、新儒学,就是希望通过对传统儒学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融入现代社会,继续发挥其对国人价值引领的作用。对于儒学,其实还有更广阔的空间,那就是儒学对世界的意义。彰显儒学对世界的意义,我们需要做的是将儒学推向世界,然而,要做到这一点,...

765条 5/22页 首页 <<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末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