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 黄玉顺:诠释与超越——孔子的天命诠释学及其创世论意义

      摘要:孔子的经典诠释学思想,不仅具有“哲学诠释学”那样的世俗存在论意义,还具有创世论的超凡“创生”意义。这种思想深刻地蕴含在孔子的“天命”观念之中,可以称之为“天命诠释学”。“天”是超凡的绝对存在...

  • 陈晓霞:孟子的仁政思想智慧

    战国时代,分封制日渐瓦解,统治阶层穷奢极欲,老百姓苦不堪言。孟子赓续孔子的君子“仁”学,提出了独具特色的仁政思想,引导人们成就美德,成为向善向上之人,最终实现“天下定于一”“万物归于仁”的理想社会。 得其心者,斯得民...

  • 黄玉顺:意志自由与社会正义——孟子“可欲之谓善”命题阐释

    摘要:孟子“可欲之谓善”是一个极其深刻的命题,它揭示了意欲与道德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揭示了意志自由与社会正义之间的关系。“欲”意味着自由意志;但主观的意志自由并不等于客观的社会自由,前者需要在实际的意志行为中才能实现。而“可&rd...

  • 颜炳罡:《孟子》何以为经典?

    《孟子》是一部不朽的经典。其之所以不朽,在于它超越时空,跨越族界、国界的永恒精神价值。《孟子》一书开启的人禽之辨、义利之辨、王霸之辨、华夷之辨、大体小体之辨等,成为中华文化乃至东亚文化中被长期讨论的重要话题,影响至深至巨。《孟子》倡导的性善论、修养论...

  • 宋化玉:“君主本位”还是“君子本位”——论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两条线索

    摘 要:孔子的政治思想中有两条线索。备受学界关注的“从周”与“正名”的思想线索,接续的是春秋霸政时期以礼维护层级秩序的传统,并非单一维护君主集权。而“小邦君子政治”的思想线索,依托于春秋末期出现的邑宰政治,是由君子在底层...

  • 林安梧:“生生哲学”与“存有三态论”的构成——以《易传》为核心的哲学诠释

    摘要:“逆向格义”是在文化被殖民的背景下兴起的,文化的话语权在对方手上。以“逆向格义”的方式提问,问题的焦点往往是不准确的,现在到了检讨、跨越逆向格义的时候了。我们应当回到汉语本身,唤醒汉语的语感,对古汉语作文字溯源,让汉语的意义...

  • 陈晓霞:《孟子》——仁爱民本 浩然之气

    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标识,流传至今的孔孟之道便是中华文化最具象征意义的源流所在。作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发扬光大了孔子的思想,使儒家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发展。《孟子》一书,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

  • 王杰:“教之以义方”蕴含的家庭教育思想

    2016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指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爱子,教之以义方’。” “爱子,教之以义方”一语出自《左传·隐公...

  • 陈来:中国早期政治哲学的三个主题

    在世界上有过宗族性血缘组织的民族不乏其例,但像中国早期文明社会中所见的宗族组织与政治权力同构的情形却属罕见。古代中国文明中,宗庙所在地成为聚落的中心,政治身份的世袭和宗主身份的传递相合,成为商周文明社会国家的突出特点。政治身份与宗法身份的合一,或政治...

  • 《光明日报》聚焦 | 山东等地守正创新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12月7日,《光明日报》刊文《深耕人文沃土 谱写“两创”新篇——山东、江西、福建守正创新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聚焦山东等地文化“两创”工作。全文如下:武氏祠景区 来源:济宁文旅  “伏羲执矩,女娲执规,这就是最初规矩...

  • 赵婷:“孝”还是“不孝”——以《孟子》中的匡章为例

    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孝是一个人伦理道德水平的体现,也是家庭伦理关系和秩序的规范。经过千百年的洗礼,孝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理念之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成为儒家人文理论基石。孟子作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继承发展了儒家...

  • 刘悦笛:孔孟荀论“欲”——从西方伦理学“欲望论”观儒家“欲”论分殊

    摘要:美国超验主义者爱默生被称为“美国的孔子”,深受孔子与孟子思想的影响,但是并不能由此反推儒家也是超验主义,那种把儒家的超越意识视为神秘主义的取向是不正确的。这是因为:第一,儒家不是超验主义,而是建基在“一个世界”基础上;第...

  • 王学典:儒家思想的社会科学化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必由之路,为我们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根本遵循。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这一...

  • 国承彦:深学细悟笃行习近平文化思想 奋力开创儒学中心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编者按: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深学细悟笃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切实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是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重要政治任务,必须...

  • 陈来:20世纪儒学的学术研究有哪些突出特征?

    本文所讨论的20世纪的儒学研究,并不是要盘点或列举20世纪儒学研究的成果,或总结20世纪儒学研究的方法,或综述百年来儒学研究的成就与缺欠。而是希望把儒学的学术研究作为一个问题,以儒学的现代发展为主体,探求何以学术研究成为20世纪儒学的基调;讨论20世纪儒学学术...

  • 黄玉顺:孟子经典诠释学思想探赜

      【提要】孟子经典诠释学思想是一个理论系统。经典诠释的宗旨是“以正辩邪”,即通过正邪之辩,“息邪说,正人心”。经典诠释的原则是“缘情解经”,即根据作者与读者的情感及意志来诠释经典。经典本义的理解方法是“以意逆志&rd...

  • 张捷:伊藤仁斋《孟子古义》对人性论的诠释

    日本江户时代初期的儒者伊藤仁斋在其《孟子古义》中认为,气质层面之性情才是道德层面之性情才的必要条件,应从已发、实然的角度论情与善恶。四端所展现的道德判断模式是一种尚未成型的形式,成熟的道德判断是一种基于人伦关系而形成的发生机制。其对于“仁内义外&...

  • 王建宝:慈善、公益与天下大同 ——一个以孟子为中心的儒家视角

    摘 要:行公益是孟子的题中应有之义,其哲学基础是基于人之以仁为本的恻隐之心,其伦理基础是儒家的差等之爱和报本之教,其实施对象是基于义和道的甄选,其实施方法是立足于推恩者自身,由内到外,先急后缓,其实施的态度是授受彼此之平等而不是单方面的施舍或索取,同...

  • 郑炜明 刘奎:试论《孟子·天下言性章》与《墨子·兼爱中》的思想关联

    摘要:《孟子·天下言性章》历来聚讼甚多,前人解释此章者多引及道家和新出土文献。但通过与《墨子·兼爱中》相比较,可知此章应与墨家的关系更为密切。从语境前提 (杨近墨远)、致思方式(辩故言性)、论证素材(大禹治水)等方面细致分析可见:《孟子&mi...

  • 张捷:伊藤仁斋《孟子古义》对人性论的诠释

    日本江户时代初期的儒者伊藤仁斋在其《孟子古义》中认为,气质层面之性情才是道德层面之性情才的必要条件,应从已发、实然的角度论情与善恶。四端所展现的道德判断模式是一种尚未成型的形式,成熟的道德判断是一种基于人伦关系而形成的发生机制。其对于“仁内义外&...

  • 陈来:论“浙学”观念的历史演变和现代意义

    摘要:“浙学” 是千百年来的浙江人的文化创造和代代相传的文化传统,包含了浙江大地上曾经有的文化思想成果。这一“浙学”概念不是狭义的,而是广义的大浙学的观念。从历史上看,宋代以后,“浙学”观念变化过程是一个内涵和外延不断扩...

  • 徐爽:说“义”

    孟子画像 孔子讲仁,孟子讲义,所谓“孔孟之道”亦可作仁义之道解,即此可知,发明“义”的真意,殊为重要。 《孟子》一书中“义”字108见。“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

  • 宋化玉:“君主本位”还是“君子本位”:论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两条线索

    摘要:孔子的政治思想中有两条线索。备受学界关注的“从周”与“正名”的思想线索,接续的是春秋霸政时期以礼维护层级秩序的传统,并非单一维护君主集权。而“小邦君子政治”的思想线索,依托于春秋末期出现的邑宰政治,是由君子在底...

  • 王钧林 王法强:成人、齐家与化俗:家礼教化功能探析

    摘要:家是儒家开展人伦教化的核心场域,家礼则是维系家庭或家族和谐稳定的伦理观念与仪礼规范的综合体。伴随着家形态的发展演变,家礼也经历从无到有、逐渐完备,并由贵族而普及平民百姓,成为指导人们日常居家生活的各种礼仪规范以及冠、婚、丧、祭四大人生礼仪。...

  • “《春秋》者礼义之大宗”命题的多维度考察

    摘要: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提出“《春秋》者礼义之大宗”的著名命题。这一命题深刻而中肯地揭示了孔子作《春秋》的指导思想和《春秋》经的思想内涵都是以“礼”作为价值标准。南朝梁人皇侃强调礼在六经中的统摄地位说:“六经其教虽异,...

  • 专访全国儒学社团联席会议秘书长王杰教授: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新力量

      编者按:“文化传承发展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届全国儒学社团联席会议,将于11月23日—25日在山东曲阜举行。近日,全国儒学社团联席会议秘书长,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杰接受中国孔子...

  • 陈赟:“道事合一”——儒家历史形上学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摘要:“见之于行事”作为中国历史意识的原则,内嵌到中国的经史传统之中,形成了不是以空言(概念、理论、学说等)显明道义,而是即事明理、寓道于事的“道事合一”的基本原理。这一原理意味着儒家历史形上学的在道与事之间建构的原初关联,道...

  • “诸子”概念的古今之辨

      在现存古代典籍中,“诸子”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其所表示之意义,约有两端:一指周代封建制度下的众子爵之贵族,见《地官·大司徒》与《秋官·大行人》;二指周代“掌国子之倅”的职官,见《夏官·叙官》《诸子》二篇。西...

  • 周海春, 蒋文汇:孟子舜孝叙事中的亲情、正义和超越三原则

    摘要:清黄小坪《百孝图记》中的舜孝思想虽然引用了孟子的“大孝”说,但二者是有差异的。不同于贯穿《百孝图记》中感应和感动的观念,《孟子》关于舜孝的叙事所包含的哲学问题比较丰富,涉及亲情、正义和超越三原则的考量。孟子肯定了亲情原则的价值并对此有...

  • 赵金刚:杞柳与骈拇——人性的真与善

    摘要:在《孟子·告子上·性犹杞柳也章》中,孟子反对将人性视为材料、将仁义视为后天制作的成品的观点,孟子认为此种说法会导致“祸仁义”。在思想史上,这其实就是以《庄子·骈拇》为代表的人性论表达,即强调人性的真,以真来反对后天制...

  • 杨海文 石明:重返“孟子第一义”的致思场域——《孟子·滕文公上·道性善章》考释

    摘要:以“道性善”为“孟子第一义”,以“称尧、舜”为“第二节功夫”,这是人们对《孟子·滕文公上·道性善章》的一般看法。作为考释价值显著的大章,《道性善章》既涉及文史考证问题,又涉及哲学诠释问题,需要...

  • 舒大刚 汪璐:巴蜀《易》学价值重估

    《周易》居六经之首,而易学有“在蜀”之称。巴蜀《易》学历史悠久,成果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历代巴蜀学人撰有《易》学著作370余种,现存者尚有160余部之多,构成中国《易》学史的一大奇观。其中,扬雄《太玄》、卫元嵩《元包》、李鼎祚《周易集解》、陈抟《...

  • 隋云鹏:“忠恕”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

    “忠恕”一词出于《论语·里仁》。《论语·里仁》记载,孔子对曾参说:“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而曾参只说:“唯”,并没有正面回答或阐释孔子之道一以贯之在何处。当孔子走后,门人问起曾参时,曾参才说:“夫子之道...

  • 刘 雨,柴文华:略论张岱年先生对“气学”的梳理和转化

    按语:柴文华教授是当代著名中国哲学史家。他指导学生写作的该篇论文,比较翔实地论述张岱年先生对于中国古代气学的研究成果,包括中国古代唯物论的形态、气学的演化进程和主要形态、气学的现代转化等问题。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大创新,是在“理学...

  • 段重阳:儒学哲学化的历史阶段及其限度

      摘要:近代以来,哲学化成为了儒学重新塑造自身的核心环节。这一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关键概念的改写,比如气论向自然科学的转化和心性论的伦理学化,主要表现在康有为和严复那里。其次是依据某种唯一的普遍哲学对儒学史进行书写以及建立儒家哲学,比如分别依据...

398条 4/12页 首页 <<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末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