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 孔德立:学以成君子——儒家君子之学的来源与形成

    摘要: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是以君子引领社会风尚的道德文化共同体。春秋霸政时代的贵族君子,具有诗书礼乐的文化教养与责任担当精神。霸政之后,贵族君子逐渐不守秩序,丧失教养,导致“礼坏乐崩”。孔子发现,赖以支撑社会稳定的礼乐秩序首先需要君子的引领。...

  • 梁涛:论齐法家与秦晋法家不同的礼法观

    摘要: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变法运动,促成了社会治理上由礼到法的转变。但是由于历史、文化传统与执政者理念的差异,齐法家与秦晋法家对于礼治与法治也存在不同的认识。齐法家在强调法治的同时,也重视礼治建设;但在“礼出于法”还是“法出于礼”...

  • 杜维明:精神人文主义——一个正在喷薄而出的全球论域

    摘要:精神人文主义以仁为枢纽,从天、地、群、己四个维度“十字打开”,以期超越而非拒绝启蒙心态,裁成而非盲从自由主义,为建立文化中国之价值认同,为“心会神通”之文明对话提供思想资源,使得儒家这一地方价值通过文明对话为人类共同体作出贡...

  • 梁涛:孟子的“夜气”究竟何意?

    《孟子·告子上》“牛山之木”章提到“夜气”和“平旦之气”,十分费解,是孟子研究中的疑点和难点。孟子指出,牛山的树木曾经长得很茂盛,因为人们不断砍伐,久而久之,就变得光秃秃的。但不能因此认为牛山没有长过树木,这不...

  • 王中江:老子之根源性时间概念:作为“道”的谓词的“恒”

    摘要:出土文献中不同的《老子》抄本使传世本中的大部分“常”字能够复原为原来的“恒”字,出土《恒先》唤醒了子学时代“恒”的概念。两者的相互“支援”促成了认知老子“永恒”时间概念的契机。老子用永恒的&ldquo...

  • 任强:儒家法哲学的正统和异端—— 孔子、孟子与荀子之间的传承与背离

    摘 要:孔子和孟子是儒家法哲学的创立者和继承者,荀子的法哲学则背离了儒家的正统。孔子和孟子以超验本体构建道统解释世界,认为人性本善,向内开显即可完善,生命的真谛是人生境界的升华,德行修为的具体方法是通过内省开显仁心。荀子立足经验认识和改造世界,认为人...

  • 陈晓霞:山水比德 游必有方

    旅游是一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既能休闲放松强身健体,又能接近文化与自然的活动。旅游综合提供人类身体健康、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所需的多种要素,是一种追求健康的修心生活。饱览名山大川,增长见识,开阔眼界,体验历史、文化等人文景观,获得精神上的滋养,得到愉悦感,...

  • 梁涛:当代中国经学重建应如何着眼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成立后,将经学作为一个重要研究内容。2010年召开了第一次经学会议,主题是“经学:知识与价值”。这次会议主要是要解决一个问题:人大国学院的经学研究要走一条怎样的路?周予同先生有一个说法:“经学的时代结束了,经学史的时代...

  • 王安琪:戴震孟学思想的学理依据——兼论《孟子字义疏证》与《天主实义》

    摘要: 20世纪以来,关于戴震孟学思想的理论来源有诸多不同说法,而颇有争议的当属戴震与西学之关系。学者们从文本的对比、逻辑关系的对比方面,例证了《天主实义》对《孟子字义疏证》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但这些文本的对比,似乎在儒家语境下的文本里更有说服力。戴震思想...

  • 陈来:“礼”的精神与世界城市

    一、礼是一套规则体系,也是古代中国组织社会的理想方式,它对现代社会是否有意义,或有何意义?至少在多元文化成为潮流的当今世界,值得深入探讨。应该说,20世纪的历史已经证明,在商业冲动笼罩世界、市场法则支配全球的21世纪,仅仅依靠法律和民主不能建设起有序和谐...

  • 李文文:《大学》中的财富观

    儒家歌颂人类的创造之力,将人视为与天地之共创者,以创造为使命。创造财富是社会进步的动力,贫穷往往意味着苦难。任何理想社会形态的建构都不能背离财富的支撑,如何面对财富,是关乎社会、人生的大课题。如众周知,《大学》作为儒家四书之一,讲的是“修身、齐...

  • 梁涛:内圣外王的本来含义

    今人谈论儒学,往往喜用“内圣外王”一语,认为儒学即内圣外王之学。但需要说明的是,“内圣外王”出于《庄子·天下》篇,本是一个道家术语,其内涵和语义主要反映的是道家思想。这样,内圣外王如何由一个道家术语转变为儒家用语?期间经历了...

  • 李祥俊:儒家朋友之道的生成、演变与现代开展

    摘 要:春秋末、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为朋友之道的生成开辟了社会空间,先秦儒家继承弘扬上古三代的思想传统,既肯定朋友之间的互助友爱,但更强调以友辅仁,把崇德责善作为朋友相处的根本之道。秦汉以降家庭本位的君主专制主义大一统社会里,家国一体的固化结构弱化了朋...

  • 王中江 :早期道家“一”的概念演变余论

    摘要:一些研究认定《文子》(特别是简本)、《鹖冠子》等为早期道家文本,这为研究早期道家“一”的概念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出发点。《文子》《鹖冠子》和《吕氏春秋》三个文本中“一”同“道”的概念保持着基本的同一性,都是道家对万物...

  • 王琦:君子义以为上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君子不仅有着文质彬彬、知书达礼、温柔敦厚的翩翩风度,而且品德高尚、坚毅勇敢、智慧仁爱、胸怀坦荡,同时又能够审时度势、淡泊名利、知天达命……似乎一切美好的词汇与赞美的语言均可加之于君子身上。然而君子之所以成其为君子,关...

  • 郭齐勇:“为政以德”何以成为中国治世智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政治智慧。早在春秋时期,孔子便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作为孔子政治思想的基本原则和核心理念,“为政以德”深刻影响了历代执政者的治国理政实践。  武汉大学国学院教授郭齐勇日前接受...

  • 陈来:对黄勇新书《美德伦理学——从宋明儒的观点看》的讨论

    首先,对黄勇教授这本新书出版表示衷心的祝贺!同时,也对复旦哲学学院中哲丛书的第一本力作问世表示祝贺!黄勇教授着眼于当代美德伦理学这个体系遭遇到的问题,即其内部缺陷,并谋求用儒家伦理学的资源来加以解决,来完善这个体系。他的著作总体上非常有意义。  我的...

  • 韩星:仁道——多元文明对话的价值基础

    进入21世纪,全球化步伐加快,多元文明日益接近,人类社会面临着一场新的考验。一些西方学者有着很深的西方中心主义情结并持二元对抗思维模式,提出了“文明冲突论”,认为西方文明将与儒教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发生冲突。但也有学者认为,儒家思想不仅不是造成任...

  • 宋瞳:从顾炎武看明清儒学思想变革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发展历程中,儒学可谓贯穿始终,连绵不绝。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就成为历代王朝尊奉的官方学说,发展至宋代,由汉代注重解释字词语意的章句之学,转化为具有哲学思辨色彩,注重阐发文字背后义理的“理学”,历宋元明三代五百年不衰。但明清易代...

  • 王钧林:论“五常”的现代价值

    摘要:“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传统道德的典范形式。“五四”运动以来,因为受“三纲”之累而遭到了猛烈批判。实际上,“五常”完全不同于“三纲”,“五常”是扎根于人性而形成...

  • 李景林:“浩然之气”的创生性与先天性——从冯友兰先生《孟子浩然之气章解》谈起

    提要:冯友兰先生《孟于浩然之气章解》一文,拈出“生”这一概念,特别凸显出浩然之气是“先天”还是“后天”的问题。程朱认为浩然之气乃人禀自于天,为先天本有;所谓“养”,只是去除蒙蔽以“复其初”。冯先生讲&l...

  • 末永高康、佐藤将之(监译): 性善论的诞生

    摘 要:20世纪末以来的新出土文献带来了新的知识与见解。基于此新知见,对孟子性善论的形成过程有一系列论考,本文即相当于其结论部分。《性自命出》《五行》及“中庸新本”中虽然也有可以称之为性善论的思考模式,但主要建立在“性即气”的思考上...

  • 任蜜林:通古今之变 究文化之常——李存山学术思想的精神

    提要:李存山是当代著名的中国哲学研究专家,气论与仁学可被视作其哲学研究的一条明线,而对于中国文化“变”与“常”的探讨则可谓其哲学研究的一条暗线。李存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哲学的深入研究,体现了当代知识分子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

  • 王杰:《云梦秦简》的“五善五失”说

    《云梦秦简》又称睡虎地秦简,因出土于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而得名。1975年12月,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的秦墓中出土了1115枚竹简(包括残片80枚)。这些竹简经整理编纂,分为《编年记》《语书》《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为吏之道》和...

  • 多视角拓展三礼学研究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周礼》《仪礼》和《礼记》是记载我国古“礼”的三部极其重要的典籍,是中国古代礼文化的主要载体。以《周礼》《仪礼》《礼记》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三礼之学,是中国传统礼文化的理论形态,也是中国传统学术的重...

  • 扈书乘:儒家思想中的廉洁文化智慧

      2022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其中谈到,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克己奉公、清廉自守的精神境界”。儒家文化集中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和根本理念,其中有很多宝贵思想,可以为加强高质量廉洁文...

  • 杨海文:存心·自反·忧患——《孟子·离娄下》第28章小札

    《孟子·离娄下》第28章(亦即《孟子》8·28)可以分作三节(三段)。第一节从起句“君子所以异于人者”至“人恒敬之”,何漱霜(生卒年不详)《孟子文法研究·行为哲学编·对己篇》指出:“第一段为君子处常之道。言...

  • 王杰:晋代的“中正六条”说

    晋代分为西晋(公元265年—公元317年)和东晋(公元317年—公元420年),西晋只有四位皇帝,仅52年。东晋共有11位皇帝,103年,这样,两晋共传15帝,155年。公元265年,魏国晋王司马炎篡夺魏国政权,建立西晋,是为晋武帝。晋武帝在统治时期,励精图治,勤于...

  • 王杰:元张养浩的《三事忠告》

    《三事忠告》是元代政治家、文学家张养浩所著的《牧民忠告》《风宪忠告》和《庙堂忠告》的总称,是中国古代官箴书的代表。“牧民”在此指的是治理人民;“风宪”意为法律风纪;“庙堂”是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场所,用于代指朝廷。《三事...

  • 温海明:人作为意向创生的存在

    一、导论近年来比较哲学和文化心理学的发展表明,西方哲学家在从心理疗法到文化心理学等比较哲学与文化心理学等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当代中国与西方哲学的再次对话,特别是意向性话题的讨论为本文审视儒家与实用主义哲学,并以意向创生的文化心理学为新角度提供...

  • 王杰:宋吕本中的《官箴》

    《官箴》是中国古代居官格言之类的著作,共一卷,33条,作者为宋人吕本中。我国古代最大的官修图书目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此书多阅历有得之言,可以见诸实事。书首即揭清、慎、勤三字,以为当官之法,其言千古不可易。”吕本中(1084-1145),寿州(...

  • 杨海文:《四书章句集注》表述“程子曰”的四种变例

    摘要:《四书章句集注》既有常例,又有变例。如果说“程子曰”是常例,那它有四种变例:一是见于《大学章句》《中庸章句》的两例“子程子曰”,既具有等值《读论语孟子法》的“读法”含义,更具有独尊二程理学的“道统”含义;...

  • 李景林:道与学——孟子圣道传承论及其现代意义

    摘要:儒家“传道”之义,肇端自孔子,孟子据此提出了自己的圣道传承论。此圣道传承,包括“道”“学”两面的统一。在传道的谱系中,“闻而知之”的圣人,以内在性的倾听独知天道,凸显了“道”的超越性意义;&l...

  • 王志民:传承邹鲁文化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所谓邹鲁文化城市,就是指在一个城市、一个地区形成了弘扬儒学、崇尚道德、坚持理想的邹鲁文化之风。邹鲁文化城市的名字不是现代人加上去的,而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当中被社会所公认的。这些城市的先人们,千百年来传承邹鲁文化。参加邹鲁文化城市座谈会的地方领导、...

  • 陈晓霞:传统文化应与品牌建设有机结合

    以孔子旅游思想来指导“好客山东”品牌建设,既是对孔子心系国家的高尚品格的纪念,又能向国人宣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增强国人的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对国民起到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作用。日趋激烈的国际国内旅游市场之争实质上是品牌的竞争,占领市场的重要途径...

398条 10/12页 首页 <<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末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