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梁涛:匡章的悲剧,孟子的情谊
一 孟子第一次到齐国时,一个重要活动便是与匡章的交往,《孟子》中有两章涉及这一内容。匡章是齐国的将军,历仕齐威王、宣王、闵王三世,屡建奇功。威王时,他指挥桑丘之战,运用间谍战术大败秦军,迫使秦惠文王割让土地,自称“西藩之臣”。宣王时,他利...
-
彭林:中国经学的性质、价值与学科地位
中华传统学术以经、史、子、集四部为大纲,而以经部冠其首,是毋庸置疑的历史事实。孔子删述的“六经”,被誉为古代中国的“教科书”,更是尽人皆知的文化常识。而在近代中国“全盘西化”的思潮下,犁经为史,将经学逐出大学的学科体...
-
孟子的“晋圣”之路
5月20日,农历四月初二,是孟子诞辰日,2023孟子故里(邹城)母亲文化节在邹城市孟庙举行。 孟母为人们所纪念,是因她教育有方,培养出一代圣人孟子。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战国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
-
任蜜林:政治视野下的民性:春秋时期人性论新探
摘要:中国的人性论思想虽由孔子奠定,但在孔子之前,人性论就已经萌芽和发展了。讨论孔子之前、尤其是春秋时期的人性论,对于认识孔子的人性论思想有重要意义,因为前者是后者的历史背景。从现有材料来看,春秋时期对于人性的讨论大多是在政治视野下进行的,即从君...
-
温海明:人天之意——《周易》的意本论哲学
摘要:《周易》哲学可以通过以人意合于天意的“人天之意”这一哲学中心思想来建构,每卦每爻的组合和推移都可以理解为向人们昭示天道的运行状态和如何以人意合乎天意。《周易》人天之意的宗教感通过圣人代天立极,人可以提升自己的意识而达致通神通天的境...
-
刘晓:元明时期孟母教子故事的传承与弘扬
摘要:出现于西汉的孟母教子系列故事,到元明时期越发被人们所认可与推崇:中央统治者对孟母持尊崇态度、对孟母进行册封,这为地方各级政府尊崇孟母、弘扬孟母教子故事提供了有力支持;当时社会知识阶层撰写的大量文章中,也对孟母教子故事进行了阐述和赞扬;而在学校...
-
许春华:先秦儒学引诗叙事的思想价值
在先秦儒学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中,存在着大量的引诗叙事。按照先秦儒学的演变顺序,它们存在着一种递进上升的趋势,其中《论语》引诗5条,简帛文献《五行》引诗6条、《缁衣》引诗23条,至《孟子》引诗37条,《荀子》引诗多达83条。从形式上看,这些引诗叙事并非独立...
-
陈晓霞:该不该设“中华母亲节”?
母爱是中外通用语言,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设有“母亲节”。现代的母亲节起源于美国,是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古往今来,中国人一直崇尚孝文化,在传统文化复兴的当下,格外渴望拥有能代表自己民族文化特质的母亲节。早在2006年,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人文学者李...
-
王杰:中国人应该过自己的母亲节
我们一说起母亲节,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时下流行的“母亲节”(Mother\'s Day),也就是阳历5月的第2个星期日。这个“母亲节”是40多年前国人引进的美国母亲节,在各路商家的营销下俨然成为国人普遍认可的“母亲节”,美国的母亲节真...
-
丁为祥:《大学》及其“大学之道”之所从来——《大学》精读导言之一
《大学》作为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同时也是朱子所选编的《四书集注》中的第一篇,因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大学》又是对中国人精神世界影响最大的一部儒家经典。不过,自《大学》问世以来,人们至今仍然搞不清其具体的作者...
-
中国哲学的“原创性叙事”如何可能
摘要:随着人们对中国哲学常规性叙事不满足感的增强,要求改写中国哲学的愿望也变得更加强烈,并开始尝试超越之道。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思和检讨了中国哲学常规性叙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走向中国哲学“原创性叙事”的途径和方式,认为建立多元的哲学观...
-
李振纲:孟子王道治理理念及其时代意义
摘要:治理思想属于政治哲学范畴。中国古代治理思想就其理论源头来说,原本是先秦儒、道、墨、法四家七子(老、孔、墨、孟、庄、荀、韩)思想的题中要义。在诸子治理思想中,孟子尊王抑霸、仁政惠民、民贵君轻、以民为本的王道主义尤为突出,千百年来,它一直是历代...
-
秦超:孟母在民国时期的推崇
儒家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始终占有主流地位,其思想精华业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和灵魂。人们从儒家文化精神家园中,能够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具有强烈认同感的中华儿女也促进了儒家文化的发展,彰显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事实证...
-
苟东锋:名与物——论儒学如何安顿“知性”
摘要:传统儒学若要在现代社会开出新的境地,就必须对儒学能否容纳科学的问题予以积极回应。目前为止,对此问题思考得最为深刻的依然是牟宗三。牟氏提出“坎陷论”,将科学与儒学的关系理解为如何在儒学的架构中为“知性”安排一个恰当位置的问...
-
孔德立:绵延与转化 钱穆的中国文化观及世界意义
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具有人类文化演变的普遍性,又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在纵向的历史发展中,表现为绵延不绝、从未中断的特征;在横向的社会生活中,表现为入世情怀与宽厚包容的精神。当前,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新的百年未有之大变...
-
张涛:刘沅易道会通思想研究
刘沅是清代巴蜀地区的重要学者,其学说体大思精,被誉为“川西夫子”。其代表作《十三经恒解》通过对《周易》等古代经典的注释,建构起一个以易学为核心、以儒学为本宗、融通儒释道的博大恢弘的学术思想体系。关于易学思想与道教之间的互动关联,即易道会通,...
-
杨泽波:“隐默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新解读
摘要:对于阳明四句教中“无善无恶心之体”一句,除一些人持质疑态度外,主要有“无滞说”和“至善说”两种解读方式。这两种方式都有所得,也都有不足。儒家生生伦理学将良知界定为建基于生长倾向之上的伦理心境,为解读提供了一种新的可...
-
陈岘:天人贯通——《周易》《春秋》交互诠释中的经义整合
摘要 :《周易》以“天—地—人”三才结构,构建了“天命”与“人事”的沟通渠道,完成了宇宙论层面天人关系的理论设计。董仲舒凭借基于《春秋》学的“天人三策”,赋予“天”以明确的超...
-
赵金刚:从“文化心理”与“文化自觉”看儒家伦理的当代建构问题
摘要:当代经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改变了中国人对世界的看法,同时为儒家伦理的实现带来了巨大挑战。李泽厚以“文化心理”的“情-理”结构解释儒家伦理与中国人的关系,但这一结构在当下却面临着超越知识分子规划的巨大解构。费孝通先生提出的...
-
陈来:在儒家人文思想暨第三届国际青年儒学论坛上的总结
我们这次会议叫儒家人文思想暨第三届国际青年儒学论坛,其实我们的会议主题是杜维明先生提出来的“精神人文主义”思想。因此我的总结就不全面展开了,虽然有很多先生对孟子研究、儒学研究作了很好的探讨,有的是案例的研究,有的是方法的指导,这些我就不...
-
黄玉顺:论儒家“功夫哲学”与西方“实践哲学”
【作者按】本文是作者2023年2月11日参加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上海儒学院、上海市儒学研究会主办的“从功夫论到功夫哲学”暨《儒家功夫哲学论》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发言;原载《孔学堂》2023年第1期,第85‒89页。 【提要】“功夫哲学”涉及三个方...
-
唐君毅:孟子言君子之所乐、所欲、与所性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穷居不损焉,分...
-
黄玉顺:《汉志》——帝制儒学的一个典型文本
【提要】《汉书·艺文志》绝不只是一篇目录学著述,而是一部典型的儒家思想文本,对于秦汉以来的帝制儒学的形成发挥了极为重要的影响。这是因为:当时正处在帝制儒学的形成过程之中,而《汉志》的儒学正是典型的帝制儒学。作为皇家的一项重大思想文化工程,《...
-
王杰:从“财富之道”悟“为官之德”——评《财富之道儒家说》
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在某些人眼中,做官便是通往金山银山的康庄大道。恰如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所说:“权力之所以引诱人,最主要的应当是经济利益。”受畸形财富观念影响的贪官污吏,将个人的“升官”与“...
-
刘国民:孔孟之仁义价值的内在性
摘要:在严格的学术意义上,内在性与超越性并不相容,“内在超越性”的说法是讲不通的。孔孟之仁义价值具有内在性。第一,仁义价值之源——天道,居于虚位,其超越性受到严重贬损。第二,仁义内在于自然人性中,个体以自然人性(仁义之端与食色之欲...
-
董丽:晚唐儒士林慎思的人才观
“人人都说伸蒙好,可惜吾家不姓林。”理学宗师朱熹曾对林慎思发出这样的慨叹。林慎思(844—881),长乐崇贤乡钦平里鸿山(今福州长乐区潭头镇大宏村)人。唐懿宗咸通九年(868)进士,先后授官秘书省校书郎、兴平县尉、水部郎中,为官期间勤政惠民...
-
郭齐勇 陈乔见:孔孟儒家的公私观与公共事务伦理
一、公私概念的分梳关于先秦儒家的公私观,有人认为儒家提倡“大公无私”,一味“以公灭私”;有人又断定孔孟儒家支持“贪赃枉法”,是“典型的腐败”;有人认为儒家泯灭了“私”;有人又认为儒家不要“公&a...
-
陈晓霞:儒商鼻祖子贡
追溯“儒商”渊源,应是两千多年前的孔门高足——端木子贡,子贡政商结合,修齐治平,成为后人称颂的儒商鼻祖。“儒商”,是一个高雅动听、令人赞羡的称谓,只有以儒学为根基、以诚信为准则、奉行“富而好行其德”的成功商人才...
-
王杰:汉代的“四科取士”和“光禄四行”说
汉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大一统”时代,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对外交往等方面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在选拔和举荐官员上,也很有特色,实行“四科取士”和“光禄四行”。“四科取士”是指汉代选拔官吏的四种科目。据《后汉书...
-
齐鲁文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贡献及时代价值
摘要:文化价值观上的认同感和皈依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根基。齐鲁文化发端于商周,形成于先秦,鼎盛于秦汉,绵延于历朝而不绝,其发展史就是中华文化发展历史的缩影。齐鲁文化所蕴含的大一统观念、忠诚担当、和而不同、厚德载物、兼爱互惠、勤劳睿智、刚健...
-
赵法生:从性情论到性善论——论孟子性善论的历史形成
摘 要:在先秦儒家思想史上,孟子的性善论作为告子以生论性的对立面而出现,这使得人们易于强调其创新而忽略其历史继承性。郭店楚简的出土,打开了先秦儒家人性论的历史维度,使我们认识到在先秦儒家人性论谱系中,除了以生论性和以心论性之外,还有一种重要的人性论即以...
-
“道”“理”变奏:从二程看中国传统哲学范式转换
是否讲理、合理、顺理(成章),是日常生活中评价一人、一物、一事的重要指标,若说某人不讲理、某物不合理、某事不顺理(成章),那真是极糟糕、极致命的批评。也许是在这个意义上,钱穆说中国文化是特别尊重道理的文化,中国历史是向往于道理而前进的历史,中国社会是...
-
黄玉顺:“精神人文主义”平议
【提要】杜维明先生近年来提出了“精神人文主义”的构想。这里的“精神”或“精神性”,并非简单地相对于“物质”或“物质性”。据其论述,与“精神人文主义”相对的,是这样两种既有的人...
-
唐君毅:孟子言道与孔墨之不同,及孟子之人禽之辨
吾人前论孔子之言仁,本在言为仁由己。仁者之修己、以安人、安百姓,而己之生命与他人生命相感通,乃一“次第由内以及于外,而未尝离其一己之仁之流行”之一历程。吾人前论墨子以义说仁,其言义或仁义,则重在其表现为对他人之实际上的爱利,而见于事功,以建...
-
曾振宇:“慎终追远”及其现代价值
编者按:“慎终追远”是中华传统美德。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慎重举行逝者的丧礼,按时举行祭礼追思祖先,社会风俗道德一定可以归于淳朴厚道。当代慎终追远传统面临何种困境,我们该如何理解和践行这一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