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 杨海文:戴震对孟子性善论的重构

    摘要:戴震对气、欲、才三个关键词进行梳理之后,试图重构孟子的性善论。它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准备阶段,东原以孟子为集中意识,指出程朱论气、欲、才违背了《孟子》文本,从而对当时奉为国家意识形态的程朱心性论进行了批判;后是建立阶段,东原以孟子为支援意识,完成...

  • 颜炳罡:轴心文明与齐鲁文化的多重意蕴

      齐鲁文化原初的意思是指齐国文化与鲁国文化。由于齐鲁两国作为近邻,又是联姻的关系,政治、经济、文化尤其是思想交流非常密切,进入到战国后期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基本成为一个整体文化系统,后人将这个整体文化系统称为齐鲁文化。齐鲁文化既是齐国文化加鲁国...

  • 王正:论思孟学派的“天人之辨”

    摘要:孔子的天人关系中虽然还有一定神秘色彩,但是人文德性的认识乃是其中主流。子思学派在孔子的基础上对天人关系进行了深入思考,尤其通过“天命之谓性”等观念实现了天道性命的贯通。但子思学派在心性和工夫的论述方面比较粗糙,无法将天人的贯通完美实现...

  • 天吏:孟子的超越观念及其政治关切——孟子思想的系统还原

    摘要:孟子的超越观念并非“内在超越”,而是继承了孔子“外在超越”的神圣之“天”。这根源于孟子的问题意识,即对人民水深火热处境的关怀所引出的对政治权力的批判,由此导出“规训权力”的根本宗旨。而这在逻辑上必须满足以...

  • 东方朔:“反其本而推之” ——朱子对《孟子·梁惠王上》“推恩”问题的理解

    摘要:“推恩”问题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以羊易牛”章。所谓“推恩”,简单地说,指的是行为者在面对某事物(或境况)时发现自身所具有的特殊的“心”会自然产生某种道德反应,并将此“心”所产生的道德反应...

  • 沈顺福:王阳明与传统儒家思想的终结

    摘要:天人之辨是儒家学说的主要问题。早期儒家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开辟了儒家重人间、强人文的方向,孟、荀随之。汉儒通过人副天数,将人与仁道提高到与天相近的高度。魏晋儒家倡导天人一体。宋儒在接受了天人一体观的同时,提出人与仁才是天地之心、宇宙的主宰者,...

  • 陈来:朱子理气论研究的比较哲学视野

    摘要:以希腊哲学为主,围绕柏拉图理型论及分有、分离、动静问题和亚里士多德论形式、质料、动力因、不动的动者的思想,对照朱子哲学中的类似讨论,进行细致的比较分析,可以扩大比较的视野,加深诠释的深度。当然,这种比较的观照并非认定被比较的双方完全相同或一致。...

  • 黄玉顺:“精神人文主义”平议

    【提要】杜维明先生近年来提出了“精神人文主义”的构想。这里的“精神”或“精神性”,并非简单地相对于“物质”或“物质性”。据其论述,与“精神人文主义”相对的,是这样两种既有的人...

  • 李慧子:孟子论“忧”与“安”

    摘要: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孟子深切体察到人生存的苦难与忧虑,并思考如何解忧得安。孟子指出真正应当忧虑的并不是欲望能否得到满足,而是如何完成生命的根本使命。他提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不是欲望,而是人固有仁义礼智之性,因此人的使命就是效法圣人。孟子提出...

  • 刘东:儒家德教有何重要性?

     (一)  从前文的话题引申而来,到这里就有必要接着探讨:为什么故有的传统美德,对于梁启超来说是如此重要?  不过,如果想从根上就弄清这一点,那么按照我本人的理解,却需要先从思想上绕个弯子,不是先去宣讲道德的信条,而是先来澄清认识的能力。—&mdas...

  • 孔德立:学以成君子——儒家君子之学的来源与形成

    摘要: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是以君子引领社会风尚的道德文化共同体。春秋霸政时代的贵族君子,具有诗书礼乐的文化教养与责任担当精神。霸政之后,贵族君子逐渐不守秩序,丧失教养,导致“礼坏乐崩”。孔子发现,赖以支撑社会稳定的礼乐秩序首先需要君子的引领。...

  • 梁涛:论齐法家与秦晋法家不同的礼法观

    摘要: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变法运动,促成了社会治理上由礼到法的转变。但是由于历史、文化传统与执政者理念的差异,齐法家与秦晋法家对于礼治与法治也存在不同的认识。齐法家在强调法治的同时,也重视礼治建设;但在“礼出于法”还是“法出于礼”...

  • 杜维明:精神人文主义——一个正在喷薄而出的全球论域

    摘要:精神人文主义以仁为枢纽,从天、地、群、己四个维度“十字打开”,以期超越而非拒绝启蒙心态,裁成而非盲从自由主义,为建立文化中国之价值认同,为“心会神通”之文明对话提供思想资源,使得儒家这一地方价值通过文明对话为人类共同体作出贡...

  • 梁涛:孟子的“夜气”究竟何意?

    《孟子·告子上》“牛山之木”章提到“夜气”和“平旦之气”,十分费解,是孟子研究中的疑点和难点。孟子指出,牛山的树木曾经长得很茂盛,因为人们不断砍伐,久而久之,就变得光秃秃的。但不能因此认为牛山没有长过树木,这不...

  • 王中江:老子之根源性时间概念:作为“道”的谓词的“恒”

    摘要:出土文献中不同的《老子》抄本使传世本中的大部分“常”字能够复原为原来的“恒”字,出土《恒先》唤醒了子学时代“恒”的概念。两者的相互“支援”促成了认知老子“永恒”时间概念的契机。老子用永恒的&ldquo...

  • 任强:儒家法哲学的正统和异端—— 孔子、孟子与荀子之间的传承与背离

    摘 要:孔子和孟子是儒家法哲学的创立者和继承者,荀子的法哲学则背离了儒家的正统。孔子和孟子以超验本体构建道统解释世界,认为人性本善,向内开显即可完善,生命的真谛是人生境界的升华,德行修为的具体方法是通过内省开显仁心。荀子立足经验认识和改造世界,认为人...

  • 陈晓霞:山水比德 游必有方

    旅游是一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既能休闲放松强身健体,又能接近文化与自然的活动。旅游综合提供人类身体健康、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所需的多种要素,是一种追求健康的修心生活。饱览名山大川,增长见识,开阔眼界,体验历史、文化等人文景观,获得精神上的滋养,得到愉悦感,...

  • 梁涛:当代中国经学重建应如何着眼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成立后,将经学作为一个重要研究内容。2010年召开了第一次经学会议,主题是“经学:知识与价值”。这次会议主要是要解决一个问题:人大国学院的经学研究要走一条怎样的路?周予同先生有一个说法:“经学的时代结束了,经学史的时代...

  • 王安琪:戴震孟学思想的学理依据——兼论《孟子字义疏证》与《天主实义》

    摘要: 20世纪以来,关于戴震孟学思想的理论来源有诸多不同说法,而颇有争议的当属戴震与西学之关系。学者们从文本的对比、逻辑关系的对比方面,例证了《天主实义》对《孟子字义疏证》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但这些文本的对比,似乎在儒家语境下的文本里更有说服力。戴震思想...

  • 陈来:“礼”的精神与世界城市

    一、礼是一套规则体系,也是古代中国组织社会的理想方式,它对现代社会是否有意义,或有何意义?至少在多元文化成为潮流的当今世界,值得深入探讨。应该说,20世纪的历史已经证明,在商业冲动笼罩世界、市场法则支配全球的21世纪,仅仅依靠法律和民主不能建设起有序和谐...

  • 李文文:《大学》中的财富观

    儒家歌颂人类的创造之力,将人视为与天地之共创者,以创造为使命。创造财富是社会进步的动力,贫穷往往意味着苦难。任何理想社会形态的建构都不能背离财富的支撑,如何面对财富,是关乎社会、人生的大课题。如众周知,《大学》作为儒家四书之一,讲的是“修身、齐...

  • 梁涛:内圣外王的本来含义

    今人谈论儒学,往往喜用“内圣外王”一语,认为儒学即内圣外王之学。但需要说明的是,“内圣外王”出于《庄子·天下》篇,本是一个道家术语,其内涵和语义主要反映的是道家思想。这样,内圣外王如何由一个道家术语转变为儒家用语?期间经历了...

  • 李祥俊:儒家朋友之道的生成、演变与现代开展

    摘 要:春秋末、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为朋友之道的生成开辟了社会空间,先秦儒家继承弘扬上古三代的思想传统,既肯定朋友之间的互助友爱,但更强调以友辅仁,把崇德责善作为朋友相处的根本之道。秦汉以降家庭本位的君主专制主义大一统社会里,家国一体的固化结构弱化了朋...

  • 王中江 :早期道家“一”的概念演变余论

    摘要:一些研究认定《文子》(特别是简本)、《鹖冠子》等为早期道家文本,这为研究早期道家“一”的概念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出发点。《文子》《鹖冠子》和《吕氏春秋》三个文本中“一”同“道”的概念保持着基本的同一性,都是道家对万物...

  • 王琦:君子义以为上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君子不仅有着文质彬彬、知书达礼、温柔敦厚的翩翩风度,而且品德高尚、坚毅勇敢、智慧仁爱、胸怀坦荡,同时又能够审时度势、淡泊名利、知天达命……似乎一切美好的词汇与赞美的语言均可加之于君子身上。然而君子之所以成其为君子,关...

  • 郭齐勇:“为政以德”何以成为中国治世智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政治智慧。早在春秋时期,孔子便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作为孔子政治思想的基本原则和核心理念,“为政以德”深刻影响了历代执政者的治国理政实践。  武汉大学国学院教授郭齐勇日前接受...

  • 陈来:对黄勇新书《美德伦理学——从宋明儒的观点看》的讨论

    首先,对黄勇教授这本新书出版表示衷心的祝贺!同时,也对复旦哲学学院中哲丛书的第一本力作问世表示祝贺!黄勇教授着眼于当代美德伦理学这个体系遭遇到的问题,即其内部缺陷,并谋求用儒家伦理学的资源来加以解决,来完善这个体系。他的著作总体上非常有意义。  我的...

  • 韩星:仁道——多元文明对话的价值基础

    进入21世纪,全球化步伐加快,多元文明日益接近,人类社会面临着一场新的考验。一些西方学者有着很深的西方中心主义情结并持二元对抗思维模式,提出了“文明冲突论”,认为西方文明将与儒教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发生冲突。但也有学者认为,儒家思想不仅不是造成任...

  • 宋瞳:从顾炎武看明清儒学思想变革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发展历程中,儒学可谓贯穿始终,连绵不绝。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就成为历代王朝尊奉的官方学说,发展至宋代,由汉代注重解释字词语意的章句之学,转化为具有哲学思辨色彩,注重阐发文字背后义理的“理学”,历宋元明三代五百年不衰。但明清易代...

  • 王钧林:论“五常”的现代价值

    摘要:“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传统道德的典范形式。“五四”运动以来,因为受“三纲”之累而遭到了猛烈批判。实际上,“五常”完全不同于“三纲”,“五常”是扎根于人性而形成...

  • 李景林:“浩然之气”的创生性与先天性——从冯友兰先生《孟子浩然之气章解》谈起

    提要:冯友兰先生《孟于浩然之气章解》一文,拈出“生”这一概念,特别凸显出浩然之气是“先天”还是“后天”的问题。程朱认为浩然之气乃人禀自于天,为先天本有;所谓“养”,只是去除蒙蔽以“复其初”。冯先生讲&l...

  • 末永高康、佐藤将之(监译): 性善论的诞生

    摘 要:20世纪末以来的新出土文献带来了新的知识与见解。基于此新知见,对孟子性善论的形成过程有一系列论考,本文即相当于其结论部分。《性自命出》《五行》及“中庸新本”中虽然也有可以称之为性善论的思考模式,但主要建立在“性即气”的思考上...

  • 任蜜林:通古今之变 究文化之常——李存山学术思想的精神

    提要:李存山是当代著名的中国哲学研究专家,气论与仁学可被视作其哲学研究的一条明线,而对于中国文化“变”与“常”的探讨则可谓其哲学研究的一条暗线。李存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哲学的深入研究,体现了当代知识分子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

  • 王杰:《云梦秦简》的“五善五失”说

    《云梦秦简》又称睡虎地秦简,因出土于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而得名。1975年12月,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的秦墓中出土了1115枚竹简(包括残片80枚)。这些竹简经整理编纂,分为《编年记》《语书》《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为吏之道》和...

  • 多视角拓展三礼学研究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周礼》《仪礼》和《礼记》是记载我国古“礼”的三部极其重要的典籍,是中国古代礼文化的主要载体。以《周礼》《仪礼》《礼记》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三礼之学,是中国传统礼文化的理论形态,也是中国传统学术的重...

653条 17/19页 首页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下一页 >> 末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