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存山:孟子思想与宋儒的“内圣”和“外王”
摘 要:唐宋时期的“《孟子》升格运动”,尤其是《孟子》被列入“四书”,具有了“经”的地位,这与宋代理学的兴起有着决定性的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说,孟子思想是宋代理学的思想中坚,宋儒的“内圣”和“外王”都与...
-
梁涛:去圣乃得真孔子
摘要:从孔子的生平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来看,孔子倡导仁学,为华夏开辟了一精神传统,孔门弟子、儒家学者即是从仁这一儒学核心概念出发尊奉孔子为圣人的。从两千多年的历史来看,儒家选择通过出仕、得君行道来实现政治理想,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从“...
-
叶小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古为今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
-
梁涛:去圣乃得真孔子?
摘要:从孔子的生平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来看,孔子倡导仁学,为华夏开辟了一精神传统,孔门弟子、儒家学者即是从仁这一儒学核心概念出发尊奉孔子为圣人的。从两千多年的历史来看,儒家选择通过出仕、得君行道来实现政治理想,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从“...
-
董春:易象体系的历史流衍及哲学意蕴
摘要:《周易》以阴阳符号为基础所建构的易象体系乃是易学哲学的重要内容,是《周易》最具特色的言说和致思方式。这套易象体系发端于《周易》经传,作《易》者通过对外在世界的观察,结合阴阳符号及卦爻辞为我们构建了一个意义丰富的易象世界。至两汉之际,人们进一步丰...
-
陈来:“儒商”和“儒与商”
(在上海财经大学举办的儒商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 1、提出和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党的中心任务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作为...
-
翟奎凤:曾子得孔子一贯之道——杨简论曾子
摘要:孔门弟子中,杨简对曾子的论述是最多的。曾子所说“皜皜”“忠恕”“三省吾身”是杨简常称述的。“皜皜”既是对纯粹光明精神境界的形容,也是对道体、本体的形容。当然,在杨简看来,“心即道”,两者是一致的...
-
王杰:唐代的“四善”说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共传21个皇帝,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最为繁荣昌盛的朝代之一。唐朝的兴盛和开放包容,吸引世界各国学习,成为当时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在开元盛世(公元712年—公元742年),国家人口超过5600万,长安人口就达100余万。&ldqu...
-
杨海文:东夷西夷之辨与圣人的中国之志——《孟子》“符节”章考释
摘要:《孟子·离娄下》“符节”章将舜、文王分别视作东夷、西夷之人,认为这两位圣人虽然身处的时空差异巨大,但“得志行乎中国”则是相同的。此章包含考据、义理两个面相:前者侧重东西五地与“夷”的历史地理考据,后者侧重先后...
-
返本与开新:基于中国哲学研究的思考
内容提要:20世纪的中国哲学史对西学方法和框架牵强附会的使用,使得有些研究领域在相当程度上偏离了思想的本来面貌,名学研究、宇宙生成论研究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而黄老道家之所以会被忽视,除了出土文献大量涌现之前资料欠缺的原因之外,也跟观念先行导致思想史资料...
-
陈来: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文化——在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的发言
一、西方现代化的文化模式现代化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传统与现代,所谓现代化,简单地说,就是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然而,什么是传统社会,什么是现代社会,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国家与社会怎样才能实现现代化,是十九世纪末期以来在世界历史进程中饱受关注的课题。早期现...
-
陈来:中国文明的哲学基础
中国文明的哲学基础主要体现为宇宙观。古典中国文明的哲学宇宙观是强调连续、动态、关联、关系、整体的观点,而不是重视静止、孤立、实体、主客二分的自我中心的哲学。从这种有机整体主义出发,宇宙的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每一事物都是在与他者的关系中显现自...
-
李玮皓:论王船山《孟子》学的“情”“才”观
摘要:船山借训释《孟子》发挥其“主横渠、兼朱子、反陆王”的思想。在船山诠释视域中,“性”“情”“才”是不同的概念,“情”的概念并非朱子所理解的仅为情感之展现;船山为避免陷溺情证性善之理论困难,强调情虽...
-
李存山:刘蕺山喜怒哀乐说与儒家气论之发展
蕺山晚年提出喜怒哀乐四气说,不但构成了他中期思想向成熟期思想的转折点,也标志着儒家思想史上一种“形下即形上”的新气论的诞生。这种新气论将程朱理学的性理原则收摄于先天之气的通复流行,通过重建天道自然与天理当然的联结而恢复儒家道德实践的活力,并...
-
朱保锋: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
在中国思想史上,孟子是孔子“道统”和“衣钵”的继承者,被后人尊称为“亚圣”。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形成了以“仁政”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将儒家思想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人文精神的养成。在...
-
王志民:深耕齐鲁文化沃土
近日,齐文化“两创”研讨暨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成立35周年座谈会在淄博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共话文脉传承,共促文化兴盛,携手推动齐文化绽放新光彩。 作为齐文化研究院的创始人,省政协原副主席、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王志民倾注心血...
-
陈来:新儒家之后,儒学何为?
谈到儒学作为哲学在当代的历史使命,不能不从回顾上个世纪儒家哲学在其发展期对历史使命的认识与承担说起。由于近代以来中国遇到的挑战,实际上是整个近代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和文化造成的挑战,儒家的回应也不能不是对这个宏观的文化挑战的回应。上个世纪三十到四十年代...
-
张礼永:师者 道也 —— 孟子师道论之探微
摘要:孟子直接论述教师的文字不多,也未直接提出“师道”的概念,但其言语及行为中实含着师道的精神。面对纷乱的天下,他欲以大道来相救,并自视为道之化身,故而与诸侯相处,既不愿“自鬻”,更不受其征召,而是以师的身份教导他们。对于求学的弟...
-
谭明冉:《孟子》《庄子》中智故、心气关系比较——以解释学循环为视角
摘要:如何理解《孟子·离娄下》的性、故、智的关系和《孟子·公孙丑上》的言、心、气的关系,历来注疏争讼纷纭。本文根据解释学循环的原则,即同时代的作品必有共同的用语、话题和写作风格,以《庄子》中的思想对以上两段重新做一诠释。结果发现,《离娄下...
-
黄玉顺:何谓当代儒学
【作者按】本文是作者于2022年9月17日参加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当代儒学》编辑部主办的“儒家思想之现状与展望”学术研讨会暨《当代儒学》创刊十周年纪念座谈会的发言;刊发于《当代儒学》第23辑,四川人民出版社2023年5月版,第9...
-
曾振宇:孔子仁学被忽略的理论面向
每一位思想家往往都会提出几个独创性概念。“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但在孔子仁学研究领域,不同程度地存在“言不尽意”现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仅仅将孔子之“仁”界定为伦理学意义上的概念,忽略了孔子之“仁&rd...
-
唐君毅:述中国历代孟学之三变,及孟子之兴起人之心志以立人之道
孟子初只为孔子后学之一,未尝与孔子并称。先秦人唯恒以孔墨并称。论语乃七十子之后学所记,唯称颜子、曾子、子游、子夏、子张等。荀子乃以子思孟轲并称。韩非子谓儒分为八,其中有孟氏之儒。汉儒言其经学之传,于春秋之公谷与毛诗,皆溯源子夏、于鲁诗、韩诗、左传、礼...
-
陈立胜:儒家思想中的“内”与“外”——“内圣外王”何以成为儒学之道的一个“关键词”?
摘要:“内”“外”分类具有丰富多彩的象征意义。在先秦儒家,“内”不仅是德性生活的策源地,也是天植灵根之域;在《庄子》中,“道德”“天道”“本真”“...
-
路则权:儒家“大一统”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曲阜孔庙碑刻文献为例
摘要:“大一统”“道统”“人性善”“仁”“孝”等儒家核心理念中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曲阜孔庙碑刻文献可见证“大一统”经儒家“道统&am...
-
李振纲:人伦、历史与民本——孟子圣人观的文化意涵
《孟子》一书是一部以问答题形式写成的儒家经典。它生动而详实地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保存了丰富的史料,是研究孟子思想和先秦文学、历史、经济和哲学的重要著作,是儒家文化元典之一。全书七篇,篇名是从每篇开头摘出的两三个字来命名,并无特别的意义,...
-
杨泽波:儒家生生伦理学何以为“生生”
摘要:儒家生生伦理学以“生生”为核心,理由有三。一是它对道德本体进行了新的诠释,将时间和空间因素加入其中,打破了道德本体一成不变的传统观点,此为“道德本体之生生”。二是它以三分法为基础,将通常所说的道德本体析分为仁性和智性两个...
-
张立文: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脉 ——论薛季宣永嘉学派事功之学的建构
内容提要:薛季宣与朱熹同传承程颢、程颐之学,但由于社会环境、人文语境、价值观念的差分,二人经互相切磋、自由商榷而产生学术上的分歧,为理学开出新学说、新思维。薛季宣认为孟子应为道统中人,反对把孟子从道统中排除出去,坚持把《孟子》作为“四书&rdquo...
-
韩融:探寻孔颜乐处 熔铸精神家园
儒家经典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作为儒家文化奠基之作的《论语》,勾画了“内圣外王”的君子人格、修身治世的圣人之道。概括地说,其中的“内圣”就是修己,加强自我修养,修身养德,“孔颜之乐”是其具体体现。《论语&middo...
-
陈来:从“儒墨不相用”到“儒墨必相用”——在“儒墨对话高端论坛”开幕式上的总结发言
刚才听了四位专家学者的报告,我这里想谈谈个人的一些感想,算不上是总结。当然,这个感想不是以坚实的研究为基础,而是因第一位报告者梁涛先生的题目,与最后的一位报告者薛柏成先生的题目,都是讲“儒墨互补”的问题,我想就以此来谈谈自己关于“儒...
-
梁涛:匡章的悲剧,孟子的情谊
一 孟子第一次到齐国时,一个重要活动便是与匡章的交往,《孟子》中有两章涉及这一内容。匡章是齐国的将军,历仕齐威王、宣王、闵王三世,屡建奇功。威王时,他指挥桑丘之战,运用间谍战术大败秦军,迫使秦惠文王割让土地,自称“西藩之臣”。宣王时,他利...
-
彭林:中国经学的性质、价值与学科地位
中华传统学术以经、史、子、集四部为大纲,而以经部冠其首,是毋庸置疑的历史事实。孔子删述的“六经”,被誉为古代中国的“教科书”,更是尽人皆知的文化常识。而在近代中国“全盘西化”的思潮下,犁经为史,将经学逐出大学的学科体...
-
孟子的“晋圣”之路
5月20日,农历四月初二,是孟子诞辰日,2023孟子故里(邹城)母亲文化节在邹城市孟庙举行。 孟母为人们所纪念,是因她教育有方,培养出一代圣人孟子。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战国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
-
任蜜林:政治视野下的民性:春秋时期人性论新探
摘要:中国的人性论思想虽由孔子奠定,但在孔子之前,人性论就已经萌芽和发展了。讨论孔子之前、尤其是春秋时期的人性论,对于认识孔子的人性论思想有重要意义,因为前者是后者的历史背景。从现有材料来看,春秋时期对于人性的讨论大多是在政治视野下进行的,即从君...
-
温海明:人天之意——《周易》的意本论哲学
摘要:《周易》哲学可以通过以人意合于天意的“人天之意”这一哲学中心思想来建构,每卦每爻的组合和推移都可以理解为向人们昭示天道的运行状态和如何以人意合乎天意。《周易》人天之意的宗教感通过圣人代天立极,人可以提升自己的意识而达致通神通天的境...
-
刘晓:元明时期孟母教子故事的传承与弘扬
摘要:出现于西汉的孟母教子系列故事,到元明时期越发被人们所认可与推崇:中央统治者对孟母持尊崇态度、对孟母进行册封,这为地方各级政府尊崇孟母、弘扬孟母教子故事提供了有力支持;当时社会知识阶层撰写的大量文章中,也对孟母教子故事进行了阐述和赞扬;而在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