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经典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作为儒家文化奠基之作的《论语》,勾画了“内圣外王”的君子人格、修身治世的圣人之道。概括地说,其中的“内圣”就是修己,加强自我修养,修身养德,“孔颜之乐”是其具体体现。《论语·述而》中,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雍也》中,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就是“孔颜之乐”的由来。后世儒学家对此进行了不断阐发。探寻“孔颜之乐”的深刻内涵,从个体层面看,有助于“先知先觉”,锻造君子人格;从群体层面看,有助于“觉后知、觉后觉”,以个体修养引领群体修养,共同实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
孔颜之乐,乐在道中
《论语》首篇是《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又是《学而》的首句。将其置于全书之首,足以看出孔子对“学”和“好学”的高度重视。程颐在《颜子所好何学论》中写道:“圣人之门,其徒三千,独称颜子为好学。夫《诗》《书》六艺,三千子非不习而通也。然则颜子所独好者,何学也?学以至圣人之道也。”可见,孔子重视的“学”和“好学”,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对于自然的知识、有关生死穷达的知识,而是“圣人之道”。《论语》中讲颜子吃得简单、喝得简单,住的地方偏僻简陋,在“人不堪其忧”的情况下而“不改其乐”。为什么颜子会快乐呢?周敦颐在《通书·颜子第二十三》解释说:“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求道才是至贵至爱可求之事,而富贵事小。孔颜之乐超越了物质的快乐,是精神之乐,是“活泼泼的自由境界”。王阳明认为,孔颜之乐的乐是“真乐”,“虽不同于七情之乐,而亦不外于七情之乐”。可见,孔颜之乐的“乐”是和“道”合为一体的“乐”。而这个“道”就是真理,求“道”之后建立信仰,然后才能产生力量。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何谓“重”?结合《道德经》“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的说法,“重”可以理解为固根之路径、学道之过程。学了后知“道”,建立起真正的信仰,信仰一步步扎根,根牢固了、有了威力,进而产生向上向善的力量。
孔颜之乐,可学而至
在《颜子所好何学论》中,程颐接着说,圣人不是天生的,只要方法得当不自弃,“可学而至”。内圣之学没有什么诀窍,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即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时时处处把偏离的内心找回来,使其归于“大道”,人人都可以通过学习实践而成为现实的圣贤。
《论语·学而》探讨了寻求“孔颜之乐”的方法,路径之一是“君子务本”。“孔颜之乐”是摆脱了一切对声色的占有欲和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而达到的超越限制、牵扰、束缚的境界。从这个层面来讲,学而知之的“道”只能体悟,无法用语言表达。但不用语言、文字这些载体,又无法传授“道”。如何让人明了何谓“道”,孔子从“孝”“悌”讲起。“孝”“悌”是人们心中本来就有的,这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如“大道”之理就在人们心中,人人本具有,但被人们心中的尘垢覆盖住了。如何让“大道”不再蒙尘?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找到了人人本有的“孝”“悌”就找到了为仁之本。所以孔子说入我之门要“孝”和“悌”,因为“孝”近乎于“道”,或者说“孝”即是“道”。有爱即是“悌”,谨言而慎行,取信于人,获得他人的信任,推而广之,友爱众人,获得众人的友爱,这样就近乎“仁”了。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也能建立起信仰、担负起使命,进而体悟到“大道”。
路径之二是“每日三省”。入圣贤之门要有“每日三省”的功夫。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三条标准的顺序,又以忠、信是传与习的根本。“为人谋而不忠”相当于一个人的职业化行为。以职业化为目标察省自己是否尽职尽责,完成本职工作。“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相当于一个人的社会化行为,与志同道合的同志切磋交流,促进人格的成长和完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坚持“每日三省吾身”,就会发现自身各种各样的过错,发现过错后怎么改?颜子树立了榜样,孔子讲他“不迁怒,不贰过”。总的说来,这个过程就是通过“每日三省吾身”发现错误,然后坚持正确的态度,知错、认错,不迁怒别人、不重复犯错,进而最终达到体悟大道的境界。对此,孟子评价说,“古之君子,过则改之”,“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
路径之三是“以友为镜”。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君子如果不注重学道之根本,即使学也不会有成就。做人应诚实守信,朋友身上的优点我们及时吸取,朋友身上的缺点我们及时警醒。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这里首先提到择友的问题,择善友方能“以友为镜”,照见自身的缺点、过失。然而如何择善友呢?孟子阐述了方法,强调视野的广阔,即“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 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为镜”照见过错后,如何改正并修养身心还需要进行引导。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惑乱人内心的因素太多了,正因如此,孔子才提出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四勿养心之法。
孔颜之乐,众乐之美
中国古代有过“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的说法,但事实上,“生而知之”和“困而知之”的人毕竟是少数人,绝大多数人是“学而知之”。孔子开创了平民教育的先河,正是基于人人都能通过“学”而知之。《论语》中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种人人都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知识和道理,在智慧之光照耀下不断修正自己行为的众乐之美,正是“孔颜之乐”。
如何理解“孔颜之乐”的众乐之美呢?我们可以借助孟子的话进一步体会。《孟子·尽心下》论述了善、信、美、大、圣、神,个人修行的六个阶段,即“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随后,孟子引用伊尹的话“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进一步揭示了修身的最终目的,即以个体修养引领群体修养提升。个人性德的光辉照亮了众人的心,吸引众人来到“先知先觉”者的身旁,孔子“德不孤,必有邻”讲的就是这种现象。志同道合的人们从四面八方而来,在相互切磋中相互增益,共同达到人性光辉灿烂的理想境界,共同体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孔颜之乐”。
“人民至上”“我将无我”“胸怀天下”等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守的“道”,这一“道”继承了古圣先贤“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精神气质和为民情怀。面对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我们应在党的领导下,带着使命感和光荣感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推动文化自信与历史意识,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强大定力,用坚实且丰盈的精神家园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