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刘强:孔子的仁学与“心学”
摘要:古今学者对孔子之于“心学”的开创之功,一向注意甚少而论述乏人。事实上,孔子之仁学,本与心学不二,《论语》《孟子》中所见孔子论“心”诸说,早已为后儒埋下建构心学之种子。本文从“仁”与“心”的即离关系、《孟子...
-
黄玉顺:论儒学的“进步”与“自由”观念 ——“生活儒学”与“进步儒学”再比较
摘要:“生活儒学”和“进步儒学”都涉及现代儒学的两个关键词,即“进步”与“自由”。对这两个基本价值观念的理解,生活儒学与进步儒学之间既有基本的共识,特别是在对现代性价值的认同上;同时又有一些重要的差异,尤其...
-
颜健:传承“公生明,廉生威” 《官箴》的颜氏家族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颜希深在泰安知府任上时,在知府残壁上见到一则《官箴》碑刻,碑文曰:“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这就是著名的“公生明,廉生威”座右铭,典出明代...
-
王杰:正人先正己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律观
摘要:自律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两千多年以来,中华民族的先哲们围绕着自律思想进行了多方面的阐发,并身体力行地进行实践。一个人要自律,必须心中有主见,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自律对于领导干部尤其重要,它是为官清廉的保障,进而影响政风民风。要做到自...
-
彭战果:儒家工夫概念的三个维度
摘要:“工夫 ”一词与主体身心修养及转化密切相关,其本质在于运用一定的身心行为,将理论学说转化为内证体验,实现生命境界的提升,达到贯通天人的终极目的。这一定义包含了三个维度:一、承载工夫的行为模式,这不仅是工夫得以呈现的身心行为方式,还是其...
-
冯洁、颜世安:士与民——性善的不同意义
孟子性善论与“尽心”相关,要人负起对自己的道德责任。善性人人皆有,尽心却非人人皆能。在孟子论述中,尽心问题士与民实有不同要求。民无恒产则无恒心,不能期待民众在饥困中还要“尽心”,但“士”可以做到,也应有这样的要求。这一分...
-
冯洁、颜世安:士与民——性善的不同意义
孟子性善论与“尽心”相关,要人负起对自己的道德责任。善性人人皆有,尽心却非人人皆能。在孟子论述中,尽心问题士与民实有不同要求。民无恒产则无恒心,不能期待民众在饥困中还要“尽心”,但“士”可以做到,也应有这样的要求。这一分...
-
黄玉顺:诠释与超越——孔子的天命诠释学及其创世论意义
提 要:孔子的经典诠释学思想,不仅具有“哲学诠释学”那样的世俗存在论意义,还具有创世论的超凡“创生”意义。这种思想深刻地蕴含在孔子的“天命”观念之中,可以称之为“天命诠释学”。“天”是超凡的绝对存在者...
-
李存山:道统天人的世界——先秦道家对天人之道的理解
摘要:先秦诸子的道德思考奠基于他们关于天道的认识。相对于儒家以人文价值的道与德来理解天人关系,道家对天人关系采取一种自然化的理解,即道家将天人归于道的视野下来认识。而通过将道提升为终极性的内容,天人皆要效法自然而然的道。当然,老子、庄子和黄老道家...
-
赵金刚:从中华文明的哲理理解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与文明互鉴
摘 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中华文明讲道理的方式决定了他能够从差异出发看待世界的统一性,人类追求美好的生活,人类各大文明的圣贤以其各自方式探索人类未来的美好,但不必走齐同的道路,而是可以“各美其美”...
-
王中江:孟子的“国际正义观”
孟子“问诊”天下 我们简单来看一下春秋战国时期。 我们知道,中国历史从上古的“三代”(夏、商、周)到西周的晚期发生了重大转变。从西周周平王迁都洛阳开始,西周已经衰落,历史进入到一般所说的春秋战国时期。这个转变在中国历史上是...
-
黄玉顺:诠释与超越——孔子的天命诠释学及其创世论意义
摘要:孔子的经典诠释学思想,不仅具有“哲学诠释学”那样的世俗存在论意义,还具有创世论的超凡“创生”意义。这种思想深刻地蕴含在孔子的“天命”观念之中,可以称之为“天命诠释学”。“天”是超凡的绝对存在...
-
陈晓霞:孟子的仁政思想智慧
战国时代,分封制日渐瓦解,统治阶层穷奢极欲,老百姓苦不堪言。孟子赓续孔子的君子“仁”学,提出了独具特色的仁政思想,引导人们成就美德,成为向善向上之人,最终实现“天下定于一”“万物归于仁”的理想社会。 得其心者,斯得民...
-
黄玉顺:意志自由与社会正义——孟子“可欲之谓善”命题阐释
摘要:孟子“可欲之谓善”是一个极其深刻的命题,它揭示了意欲与道德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揭示了意志自由与社会正义之间的关系。“欲”意味着自由意志;但主观的意志自由并不等于客观的社会自由,前者需要在实际的意志行为中才能实现。而“可&rd...
-
颜炳罡:《孟子》何以为经典?
《孟子》是一部不朽的经典。其之所以不朽,在于它超越时空,跨越族界、国界的永恒精神价值。《孟子》一书开启的人禽之辨、义利之辨、王霸之辨、华夷之辨、大体小体之辨等,成为中华文化乃至东亚文化中被长期讨论的重要话题,影响至深至巨。《孟子》倡导的性善论、修养论...
-
宋化玉:“君主本位”还是“君子本位”——论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两条线索
摘 要:孔子的政治思想中有两条线索。备受学界关注的“从周”与“正名”的思想线索,接续的是春秋霸政时期以礼维护层级秩序的传统,并非单一维护君主集权。而“小邦君子政治”的思想线索,依托于春秋末期出现的邑宰政治,是由君子在底层...
-
林安梧:“生生哲学”与“存有三态论”的构成——以《易传》为核心的哲学诠释
摘要:“逆向格义”是在文化被殖民的背景下兴起的,文化的话语权在对方手上。以“逆向格义”的方式提问,问题的焦点往往是不准确的,现在到了检讨、跨越逆向格义的时候了。我们应当回到汉语本身,唤醒汉语的语感,对古汉语作文字溯源,让汉语的意义...
-
陈晓霞:《孟子》——仁爱民本 浩然之气
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标识,流传至今的孔孟之道便是中华文化最具象征意义的源流所在。作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发扬光大了孔子的思想,使儒家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发展。《孟子》一书,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
-
王杰:“教之以义方”蕴含的家庭教育思想
2016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指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爱子,教之以义方’。” “爱子,教之以义方”一语出自《左传·隐公...
-
陈来:中国早期政治哲学的三个主题
在世界上有过宗族性血缘组织的民族不乏其例,但像中国早期文明社会中所见的宗族组织与政治权力同构的情形却属罕见。古代中国文明中,宗庙所在地成为聚落的中心,政治身份的世袭和宗主身份的传递相合,成为商周文明社会国家的突出特点。政治身份与宗法身份的合一,或政治...
-
《光明日报》聚焦 | 山东等地守正创新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12月7日,《光明日报》刊文《深耕人文沃土 谱写“两创”新篇——山东、江西、福建守正创新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聚焦山东等地文化“两创”工作。全文如下:武氏祠景区 来源:济宁文旅 “伏羲执矩,女娲执规,这就是最初规矩...
-
赵婷:“孝”还是“不孝”——以《孟子》中的匡章为例
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孝是一个人伦理道德水平的体现,也是家庭伦理关系和秩序的规范。经过千百年的洗礼,孝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理念之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成为儒家人文理论基石。孟子作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继承发展了儒家...
-
刘悦笛:孔孟荀论“欲”——从西方伦理学“欲望论”观儒家“欲”论分殊
摘要:美国超验主义者爱默生被称为“美国的孔子”,深受孔子与孟子思想的影响,但是并不能由此反推儒家也是超验主义,那种把儒家的超越意识视为神秘主义的取向是不正确的。这是因为:第一,儒家不是超验主义,而是建基在“一个世界”基础上;第...
-
王学典:儒家思想的社会科学化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必由之路,为我们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根本遵循。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这一...
-
国承彦:深学细悟笃行习近平文化思想 奋力开创儒学中心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编者按: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深学细悟笃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切实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是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重要政治任务,必须...
-
陈来:20世纪儒学的学术研究有哪些突出特征?
本文所讨论的20世纪的儒学研究,并不是要盘点或列举20世纪儒学研究的成果,或总结20世纪儒学研究的方法,或综述百年来儒学研究的成就与缺欠。而是希望把儒学的学术研究作为一个问题,以儒学的现代发展为主体,探求何以学术研究成为20世纪儒学的基调;讨论20世纪儒学学术...
-
黄玉顺:孟子经典诠释学思想探赜
【提要】孟子经典诠释学思想是一个理论系统。经典诠释的宗旨是“以正辩邪”,即通过正邪之辩,“息邪说,正人心”。经典诠释的原则是“缘情解经”,即根据作者与读者的情感及意志来诠释经典。经典本义的理解方法是“以意逆志&rd...
-
张捷:伊藤仁斋《孟子古义》对人性论的诠释
日本江户时代初期的儒者伊藤仁斋在其《孟子古义》中认为,气质层面之性情才是道德层面之性情才的必要条件,应从已发、实然的角度论情与善恶。四端所展现的道德判断模式是一种尚未成型的形式,成熟的道德判断是一种基于人伦关系而形成的发生机制。其对于“仁内义外&...
-
王建宝:慈善、公益与天下大同 ——一个以孟子为中心的儒家视角
摘 要:行公益是孟子的题中应有之义,其哲学基础是基于人之以仁为本的恻隐之心,其伦理基础是儒家的差等之爱和报本之教,其实施对象是基于义和道的甄选,其实施方法是立足于推恩者自身,由内到外,先急后缓,其实施的态度是授受彼此之平等而不是单方面的施舍或索取,同...
-
郑炜明 刘奎:试论《孟子·天下言性章》与《墨子·兼爱中》的思想关联
摘要:《孟子·天下言性章》历来聚讼甚多,前人解释此章者多引及道家和新出土文献。但通过与《墨子·兼爱中》相比较,可知此章应与墨家的关系更为密切。从语境前提 (杨近墨远)、致思方式(辩故言性)、论证素材(大禹治水)等方面细致分析可见:《孟子&mi...
-
张捷:伊藤仁斋《孟子古义》对人性论的诠释
日本江户时代初期的儒者伊藤仁斋在其《孟子古义》中认为,气质层面之性情才是道德层面之性情才的必要条件,应从已发、实然的角度论情与善恶。四端所展现的道德判断模式是一种尚未成型的形式,成熟的道德判断是一种基于人伦关系而形成的发生机制。其对于“仁内义外&...
-
陈来:论“浙学”观念的历史演变和现代意义
摘要:“浙学” 是千百年来的浙江人的文化创造和代代相传的文化传统,包含了浙江大地上曾经有的文化思想成果。这一“浙学”概念不是狭义的,而是广义的大浙学的观念。从历史上看,宋代以后,“浙学”观念变化过程是一个内涵和外延不断扩...
-
徐爽:说“义”
孟子画像 孔子讲仁,孟子讲义,所谓“孔孟之道”亦可作仁义之道解,即此可知,发明“义”的真意,殊为重要。 《孟子》一书中“义”字108见。“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
-
宋化玉:“君主本位”还是“君子本位”:论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两条线索
摘要:孔子的政治思想中有两条线索。备受学界关注的“从周”与“正名”的思想线索,接续的是春秋霸政时期以礼维护层级秩序的传统,并非单一维护君主集权。而“小邦君子政治”的思想线索,依托于春秋末期出现的邑宰政治,是由君子在底...
-
王钧林 王法强:成人、齐家与化俗:家礼教化功能探析
摘要:家是儒家开展人伦教化的核心场域,家礼则是维系家庭或家族和谐稳定的伦理观念与仪礼规范的综合体。伴随着家形态的发展演变,家礼也经历从无到有、逐渐完备,并由贵族而普及平民百姓,成为指导人们日常居家生活的各种礼仪规范以及冠、婚、丧、祭四大人生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