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安乐哲 董耀民:重思关系构成的“成人”的主体性
摘 要 :在古希腊本体论思维中,鉴于每个人的自足性已然得到其形式因和目的因(eidos and telos)的保障,那么对其作为“人”(human “being”)的自我认同来说,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则仅仅是第二序的、偶然的、伴生的。这种范畴思维意味着,你要么...
-
郭萍:儒法邦交思想及其时代性省察 —— 基于春秋齐鲁会盟的分析
摘要:儒法思想对于传统中国内政外交的主导性影响,早在春秋诸侯的会盟邦交中就有突出的体现。会盟邦交以盟誓于神为保障,而疏于确立制度机制,因而“屡盟”不鲜。这正与儒法主导的传统邦交策略直接相关。通过齐鲁会盟的实例可知,奉行儒家思想的鲁国以施恩为...
-
王齐洲:“君子儒”的性格特质与为学进路
儒的起源甚早,前贤认识各有不同。而创立儒学,培养儒生,进而影响中国思想文化和教育发展方向,则肇始于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大家的意见是一致的。孔子私人办学,招生授徒,要求学生儒服委质,服膺儒教,“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
-
刘 奎 陈晓霞:孟子“三辩”的义理结构及人文意蕴———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考察
摘要:“人禽之辩”“义利之辩”“王霸之辩”构成孟子共同体思想中的三重辩证关系。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的现实考察,其理论价值在于:“人禽之辩”构筑了人性根基,“义利之辩”确...
-
孙正聿:哲学的追求
作为一个学科或专业的“哲学”,与其他的学科或专业是“大不相同”的。用冯友兰先生的话说,哲学以外的其他学科,都是使人成为“某种人”,而哲学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用我的导师高清海先生的话说,哲学与科学的根本区...
-
王学典:统一性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
-
詹世友:孟子道德学说的美德伦理特征及其现代省思
摘 要:孟子的道德思想走的是纯粹内向证求之路,从人的内心亲证善端,并以推扩内在善端的方式来涵养美德,而不是把规范作为前提,充分体现了以行为主体的道德品质作为思考重心的美德伦理学特征。孟子的美德伦理思想是成体系的,并且其理论内部是自洽的,对我们当代美德...
-
王杰: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脉络
中国传统哲学历经七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即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乾嘉朴学,每个发展阶段各有自己不同的鲜明的思想特征。先秦子学。先秦时期,思想界异常活跃,各种思想学说、学术流派纷纷登场,涌现出了孔子、孟子、荀子、老子、...
-
易冬冬:儒家礼乐的新开展——贺麟的礼乐观
摘 要:传统礼乐文明在近现代呈现为解体与重构的双重变奏。就对礼乐的现代性诠释而言,贺麟集民国学人之大成,强调礼的宗教性、道德性与艺术性的合一:一方面主张吸收耶教的精神以充实礼教的宗教性,这是对孔教派将礼宗教化的继承与超越;另一方面将康德在知识论中的先...
-
李承贵:儒家“全自生”观念及其意蕴
摘 要:儒家认为,大凡生命所以成为生命,是因为生命物具有了成为生命的“所以然”,当这种“所以然”经由长期酝酿至成熟为生命时,生命宣告诞生。由于生命所以为生命乃其“所以然”的矛盾分化与互动使然,所以是“自生”,即“...
-
王楷:礼及身而修 :荀子的礼的个体修养之维
摘要:通常的荀子礼学研究往往取径于宏观的政治哲学的视角,关注的是荀子的礼作为社会治理的典章制度的功能和价值。作为一种道德哲学本位的研究,也可取径于一种微观的行为者个体的视角,着重于对荀子的礼的个体修养维度的探讨。基于儒家伦理共同体的社会观,即使在作为典章...
-
梁涛:教导君主如同学外语,重要的是环境
一正当孟子在齐国得不到发展机会时,他听到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宋偃王要推行王政了。《孟子·滕文公下》记万章问:“宋,小国也。今将行王政,齐、楚恶而伐之,则如之何?”孟子慷慨陈词,举商汤、武王为例,声称“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
-
林安梧、杨海文等谈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儒家方案”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局部动荡频繁、全球发展失衡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交往不公平程度加深等问题愈发凸显。应对全球性挑战日益复杂而艰难。儒家可以为全球性挑战的应对提供何种思想资源?9月26日在曲阜举办的尼山世界儒学高峰论坛试图寻找这一问...
-
杨国荣:走向人性化的存在
摘要:作为人之为人的根本特征,人性既在潜在意义上以可能为其存在品格,也表现为应然意义上的人应当追求的理想形态和应当承认的存在形态;后一意义上的人性,首先以肯定人是目的并相应地具有内在价值为内容。与人性的以上二重涵义相应,人性化演进趋向一方面展开为一个...
-
大咖云集 共话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
-
陈晓霞:树立新时代的家庭观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树立新时代的家庭观”。中华民族素有重家庭、讲家教、守家风的优良传统,在历史长河中形成并发展的家风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把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
-
杨泽波:“性恶心善说”献疑——对荀子研究中一种新观点的检讨
摘 要 :“性恶心善说”是近年来针对荀子人性理论提出的一种新的诠释。这种诠释于“性恶”和“心善”两端似都有可商榷之处。以物质欲望本身的特点为恶,还是以物质欲望无限度发展的结果为恶,这是“性恶”需要讨论的问题;缺乏...
-
王楷:论荀子道德主体性的生成和活动
摘 要:荀子的人性观念中蕴含着一种实然与应然二分的存在论架构,而“成人”的意义就在于主体通过教化从实然状态转化到应然状态。荀子的性恶只是现象的恶,而非实体的恶。主体克服人性中恶的自然倾向,乃是克服自我中的他者。这一主体的自我克服、自我超越是...
-
孔子的文明观
历史上的春秋时代,是中国文明繁盛、转型的时代,这意味着孔子自始即面对诸种文明形态,既有纵向的三代文明,也有横向的邦国文明。孔子的文明观即体现在如何看待和判定这些文明形态。 文明损益观 对于夏、商、周三代的文明形态,孔子秉持一种“损益&rdqu...
-
王学典:世界儒学研究重心正在向中国大陆回归
“近十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空前提升,并在国家推动下进入主流文化,与此同时,中国大陆正在成为世界儒学研究的重心。”在9月13日举行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曲阜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十周年座谈会上,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儒...
-
郑田宏 王滨:孔子德育思想的辩证逻辑及其启示
摘 要:孔子基于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德行优先原则的德育思想,影响了中国漫长的德育历史。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孔子的德育思想针对个人的禀赋习性、生活小环境和社会大环境形成了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为主要表征的内容与形式、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的三个统...
-
杨国荣:工夫的哲学意义及其限度——兼议《儒家功夫哲学论》
摘要:作为中国哲学的重要概念,工夫至少涉及两个方面:其一是知和行的关系;无论是致知过程,还是德性践履,都关乎工夫。其二,工夫又与本体相关,这一关联中的工夫主要指践行活动或人对世界的广义作用。工夫的实质在于“做”或“做事”,本体则表...
-
梁涛 崔进:春秋时期的礼治与法治——兼论春秋非礼坏乐崩而是以礼为中心的时代
摘要:春秋时期并非一个礼坏乐崩的时代,而是以礼为中心的时代。春秋礼治是在王室衰微、夷狄滑夏的情况下,齐桓、晋文等春秋霸主对政治、文化秩序的重建,礼主要表现为诸侯间的会盟、朝聘。一方面,要求小国服从大国,根据其命令提供义务;另一方面,也要求大国爱护小国...
-
苟东锋 :从“尊贤”到“知贤”——论子思的“合外内之道”
摘 要:鲁穆公时代,一些心系鲁国之士在比较齐鲁两国发展道路及政治现状的基础上充分注意到了“尊贤”的重要性,进而导向两种学说:墨子贯彻了彻底“尊贤”的原则,明确打出“尚贤”的旗帜,由此发展出一套功利之学;子思则逼问“尊...
-
丁四新:主体性的彰显——中国哲学史的新书写 孟子研究院 2023-09-12 10:44
摘 要:彰显中国哲学的主体性并回归对中国哲学的主体性叙述,是郭齐勇先生一生最有价值和最有意义的学术工作之一。他认为,建构中国哲学之主体性应当包括三个方法论要点,即理解的历史性与诠释的相应性,学科的主体性与中西哲学的对话性,以及内在性的批评与思想的训练...
-
赵法生:孔子“晚而喜易”与其晚年思想的变化
孔子与《易经》的关系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从司马迁提出孔子“晚而喜易”后,孔子作《易传》之说流行了近千年,“先儒更无异论”(孔颖达《周易正义序》)。然而,欧阳修《易童子问》的出现,表明传统的说法开始受到质疑;在近代疑古思潮中,孔子与《周...
-
彭林:寓教于礼——中华礼仪的核心意蕴
西周是历史上第一个倡导德治的朝代。在周人看来,人的道德成长优先于一切,“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大学》)。国家“非徒政治之枢机,亦道德之枢机”(《殷周制度论》),对官民的教育负有主要责任,...
-
杨宽:“冠礼”中三次加冠弁的意义
三次加冠弁的意义周族的男子在成年时要加冠,是和他们成年“结发”的习俗有关的。当时男孩的头发,或者两边分梳,长齐眉毛,叫做“两髦”(《鄘风·柏舟》);或者把“两髦”总束起来,状如两角,叫做“总角”。到成年时...
-
黄玉顺:《情感儒学:中国哲学现代转化的一个范例——蒙培元哲学思想研究》
蒙培元(1938—2023年),著名学者、哲学史家。1963年从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随即师从冯友兰先生攻读研究生学位。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杂志主编。蒙培元系统研究了宋明理学的演变脉...
-
楼宇烈:文化自信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
近代以来,对于怎样看待中西文化,有过许多争论。100多年前,有些人看到西方国家船坚炮利、四处扩张,就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怀疑甚至否定,认为西方什么都好,自己处处不如人。也有人希望既学习西方长处,又能将自己的传统保持下来,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r...
-
黄玉顺:《中庸》经典诠释学思想钩玄
提要:《中庸》所谓“道问学”乃是经典诠释学问题。“尊德性”是《中庸》经典诠释学思想的宗旨,即在经典诠释中“诚身”。因此,“尊德性而道问学”乃是《中庸》经典诠释学思想的总纲,即通过“道问学”来实现&ld...
-
吴飞:仁之实与仁之端——《孟子》仁说发微
摘 要:在《孟子》中,有“仁之实,事亲是也”和“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两种说法,都是理解其仁说的重要命题,但这两种表述却有相当大的差异,如何理解它们之间的关联与区别,是理解《孟子》仁说的一个重要入手点。孟子对仁之实的讨论,是在文...
-
丁四新:主体性的追寻——百余年中国哲学研究及其当代面向
摘 要:百余年中国哲学研究经历了民国时期、1949年至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以来三大阶段。民国时期的中国哲学研究属于“哲学”的自觉性阶段,且主要通过中国哲学史的书写来完成。1949年至1980年代末属于中国哲学研究的意识形态化阶段,它包括前后两段,前一段属...
-
黄玉顺:儒家养生心法——以孟子心学为中心
摘 要:从个体生命养护的角度看,孟子的学说可以视为一种养生哲学,其宗旨是“事天俟命”,即养生以事天和修身以俟死。由此,养生获得了终极信仰的意义。就此而论,孟子的“心学”就是一套养生心法。(1)养生就是“养体”,但不仅是肉体...
-
王楷:论儒家王道理想的道德基础及其现代困境
摘要:基于政治正当性根源于民的政道观,儒家要求为政者以仁心行仁政。而道德层面的“仁(心)”并不以现实层面的政治分界为限,在必要的时候,亦将寻求超越甚至摧毁现实政治的界限,以改善暴政之下的民众的人道境遇,是为王道政治的道德基础。这显然是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