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中江: “自我” 与 “他者” : 儒家关系伦理的多重图像
摘 要: 将儒家伦理化约为差序格局,认为儒家伦理不能适应陌生人社会,这种判断只是关注了儒家的血缘亲情伦理和礼的差别性待遇,而没有认识到儒家伦理的多重维度。事实上,儒家在人与人之间、在自我与他者之间还建立了普遍性的关系伦理、交往价值理性和相与之道,这种伦理不仅...
-
陈来:“为官要修好私德”
“作为从政者,不是每天想着怎么去纠正别人,而是首先想到怎么纠正自己” 问:儒家文化提供了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观,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提供了民族的凝聚力。儒家的治国思想主要有哪些?对我们今天的治国理政有哪些启示? 陈来...
-
梁涛:安大简《仲尼曰》与“君子慎独”再探讨
摘 要:最近公布的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仲尼曰》论及慎独,明确肯定慎独是指谨慎于“人之所不闻与人之所不见”,表明慎独的“独”确有独居独处之意,与简帛《五行》强调“能为一”、《大学》主张“诚其意”的慎独有所不同,...
-
传统儒家道德治理的精神特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治国理政的思想智慧、格物究理的思想方法、修身处世的道德理念”。传统儒家道德治理凝结着中华民族对伦理道德的深刻认识,反映着中国人立身处世的理性思考,体现着道德作为国家治理手段和理政方式...
-
赵金刚:气化的世界与中国古典宇宙图景
摘要:“气”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范畴,中国传统宇宙观从对气与世界万物关系的理解出发,以气为基,描绘了“一个世界”的整全图景。《庄子》所谓“通天下一气”,展示了中国古代“此世一元观”的哲学基础,在这一世界图景当...
-
陈光连:荀子“尽伦尽制”的家国一体结构探析
摘要:荀子“尽伦尽制”的“家国一体”结构主要表现为以礼为中心的对人伦、人臣、人君的涵养和制约,以分定伦、以礼侍君、以义治国,在人之情欲与社会人伦秩序和政治秩序的冲突中,以实现正理平治的公共善为根本旨归。其在内容上表现为援义入礼,以...
-
徐克谦:荀子对《孟子》的袭用与批判
摘要:从《荀子》书中可以发现,荀子对《孟子》的思想、主张、观点、比喻乃至用语都有许多明显的继承、接受甚至抄袭,尽管荀子并未说明这些内容是源于《孟子》,但不难看出孟子思想和文章对荀子的深刻影响。另一方面,荀子在其书中又对孟子进行了指名道姓的批判和抨击,...
-
王杰:廉而不刿 取之有道——《荀子》中的廉洁文化
“廉”是中国思想文化的重要范畴之一。在一些典籍中,“廉”表示一种高洁的道德操守,对于从政者,“廉”是他们在从政过程中要恪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同时,“廉” 作为一种重要的治国理政理念,与“礼”“义&...
-
陈迎年:荀子“天生人成”的性恶论与康德的“根本恶”
摘要:“人之所生而有”的欲、知、辨、能等,作为“本始材朴”,既可能意味着人向善的原初禀赋,又可能指示了人趋恶的自然倾向。但若因此断定荀子既非性善论者也非性恶论者,而只能是持一种“中间状态”的性朴论者,却极易招致荀子丧失确...
-
吕明烜:术有善恶吗?——儒学视域中的术业倾向性问题
摘 要:孟子“矢人”章主要讨论了如何居仁以抵御外界影响,“物-己”之二元结构是此章枢纽。而赵岐将阐释焦点对准“函矢之喻”,将章旨引向“术有善恶”之判断,并给出“择仁术而居之”的应对方案。赵岐揭示的术业倾...
-
张辉:天下无无父母之国:古典儒学视域下的一种家国关系
摘要:学界以往常以“家国同构”或“家国一体”来描述儒学对家国关系的理解,这一理解模式无法解释家、国之间实际存在的断裂与二者间的冲突。在古典儒学思想中,家和国并不完全一致,甚至还存在明显冲突。在面临二者的冲突时,孔孟都主张将家庭伦理...
-
赵金刚:从“文化心理”与“文化自觉”看儒家伦理的当代建构问题
摘要:当代经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改变了中国人对世界的看法,同时为儒家伦理的实现带来了巨大挑战。李泽厚以“文化心理”的“情-理”结构解释儒家伦理与中国人的关系,但这一结构在当下却面临着超越知识分子规划的巨大解构。费孝通先生提出的&ld...
-
丁四新:郭店儒家竹书文献问题新论——以《尊德义》《六德》《成之闻之》《性自命出》为中心
摘要:《六德》《尊德义》《成之闻之》《性自命出》四篇无论在文本还是在思想上都高度相关。前三篇很可能是孔子本人的著作,后一篇或者是孔子本人或者是其弟子的著作。而即使《性自命出》是孔子弟子的著作,但从思想来源看,它主要反映的还是孔子的思想。大体上说来,郭...
-
梁涛:再论性恶心善说
摘 要:徐复观晚年曾提出荀子是性恶心善说,但未做论证,从《中国人性论史·先秦卷》等徐先生的代表作来看,他是明确反对称荀子为心善的。郭沫若认为荀子主张心善,但又认为心善与性恶是矛盾的,其观点可概括为:心善VS(versus)性恶说。在抽象的人性论上,荀子...
-
从“有同听焉”到“闻而知之”——论孟子哲学中的“听”
摘要:立足于一般经验性的“听”,孟子认为个体在“听”上有“同听”的趋向,节制对某些“声”的偏爱,个体得以通由“听”培塑自身德性。“听”同时与国家治理相关,广泛听取各方意见成为...
-
陈来:宋明理学“理”的意义是什么
“宋明理学”这个概念,是中国学术史上一个比较有确定性的名称,可是这个名称要细究起来也不能说是完完全全的科学,是大家约定俗成的。因为宋明理学诞生在北宋,可是一直延续到清代,因此如果按照这段历史来讲理学的体系,应该叫“宋元明清理学&rdqu...
-
国承彦:聚焦五个“突出” 开启儒学中心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1月30日,全省宣传部长会议在济南举行。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党委书记、副主任 国承彦参加会议并发言。发言全文如下: 2023年,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
-
丁四新:孟子哲学是对子思子哲学的深化与发展——兼论子思子哲学及“慎独”与孔子的关系
摘要:子思子哲学是先秦儒家哲学的重要阶段。竹书《五行》以成德为主题,并在德之行的基础上子思子区分了“五行和”与“四行和”的两种道德境界,指明“为一”“慎独”是君子“为德”“为善&rdqu...
-
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
【文明传承中的力量】 开栏的话 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的繁衍发展,创造了璀璨辉煌的历史和成就。无数人物、经典、流派、故实乃至传说,都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催生出了惊人的生命力与创造力,展现了机敏睿智、勇于创新、克服困难、一...
-
周春健 朱玉婷:《孟子·梁惠王下》首章“王变乎色”的现象学考察
摘要:孟子见于齐王(齐宣王),问询齐王是否“尝语庄子以好乐”,齐王听闻此语瞬间“变乎色”。这一强烈的身体反应,是一种值得关注的“现象”。东汉赵岐等认为齐王的“变乎色”是一种“怒”,“愠恚庄子道其...
-
翟奎凤:论杨简、陆九渊对《大学》的批判与肯定
摘要:南宋杨简认为《大学》非圣人所作,在思想义理上有支离、割裂之瑕疵,有害于道体之浑全。对于“三纲领”,他认为“明德”即是“至善”,“止于”二字加在“至善”前是累赘,而“止、定、静、安、虑、得&...
-
周元侠:气有浩然,学无止境——读《孟子》有感
气有浩然,学无止境——读《孟子》有感福建社科院哲学所 周元侠2003年我进入山东大学跟颜老师读研究生,颜老师教授儒家哲学概论,第一堂课先让大家(当年中国哲学硕士招收了十四人,每次上课大家围坐在一张椭圆形的会议桌前,真可谓“挤挤”一堂)...
-
蔡杰:《儒行》的超越维度——儒家群体的建设与追求
摘要:《儒行》篇对儒家群体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从经典诠释史上看,宋儒的质疑导致后世忽视《儒行》篇的重要性,至晚清民国时期《儒行》篇再度获得推崇,康有为、陈焕章将《儒行》视为孔子为制定孔教而设的条规。他们提出儒服是孔子改制的一部分,如果不考虑这种改制论,...
-
王岩:孟子性善说的三种解读方式及其意义——以赵岐、朱熹和伊藤仁斋为例
摘要:性善说是《孟子》学说的基石,因此为后世研究者特别关注,但在不同时代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认识有很大差异。最典型的是汉代的赵岐、宋朝的朱熹以及日本江户时代学者伊藤仁斋。此三人虽有前后承继关系,却更突出地体现了不同背景下的三种解读方式。赵岐代表了...
-
王宇:“道不可传”论的展开及其对儒学现代转型的启示
摘要:“道统”论在南宋定型后,出现了一批主张“道不可传”的学者,他们对以师徒授受方式将“道”作为一个对象加以传承的可能性提出质疑,认为有必要对“道统”论中那条把各位传道者贯穿起来的历史链条进行修正,主张每一代学...
-
梁涛:养气、知言与赞美孔子——《孟子》“知言养气”章新解
摘要:中国古代的气可分为物质之气与精神之气,后者又包括血气、情气和德气。血气主要针对人的生理欲望而言;情气指人的自然情感活动,如“喜怒哀悲之气”;德气则指人的道德情感活动,如仁气、义气等。孟子的浩然之气不是来自血气、情气,不是对血气、情气的...
-
论孔孟的“本体诠释”
本文从中国哲学渊源和理论建构探讨所谓“中国诠释学”的理解问题,揭示何以“本体诠释学”是“中国诠释学”的根源性建构。“诠释”和“阐释”的现象,在中国传统思考中当然是存在的。但它并没有形成客观的研究体系,...
-
“里仁为美”:孔子居处观的哲学意义
居处是每个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对于《论语》中孔子与孔门弟子来说,居处不仅是日常生活所需,也是君子品质的体现,是“仁”之展开与实践,是儒家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这种居处观由此成为孔子仁学思想的一个缩影,获得了儒家哲学意义。本文选...
-
冯兵:先秦儒家政治思想的衍变与特点
在先秦儒家中,从孔子到荀子,中间历经的两百多年时间,正好处于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所谓的“轴心时代”的高潮期。此时,一方面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统一战争愈演愈烈;另一方面,由于农业、商业和交通的发展,各诸侯国在经济上的相互联系已相当密切...
-
刘余莉:“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出自《国语·周语下》。意思是说,为善如登山那样艰难,造恶如山崩那样迅速坠落。这一典故的背景是在东周末年,王子朝叛乱,周敬王被逐出都城,逃到成周(今河南洛阳东北)。诸位流亡大臣拟在成周筑城建都。晋国的执政者魏献...
-
高培华:子夏的历史贡献
子夏是孔子的高徒,魏文侯、李悝、吴起等人的老师,孔、孟之间最有影响和成就的儒学大师;是孔子身后《六经》的主要传人,经学鼻祖和《论语》的主编者之一。但是,由于宋儒片面推崇思孟学派、疑古思潮盛行等原因,学界对子夏及其开创的西河学派,长期缺乏应...
-
王建宝:从精神人文主义看儒家生态伦理
摘要:精神人文主义以仁为核心,在对传统的儒家人文主义进行创造性转化的基础上强调了“地”的维度,从而为回应当代的生态环保问题和关爱地球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资源。同时,精神人文主义也继承了儒家知行合一的精神传统,在践履生态环保和关爱地球的实践中做...
-
孔德立:管仲之仁与诸夏之礼 ——从春秋霸政看孔子仁学的来源
“仁”作为儒学的核心价值,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基础作用。孟子引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孟子·离娄上》),以行仁作为人道的必然选择。董仲舒强调,“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春秋繁露·仁义...
-
陈来:“儒商”和“儒与商”
1、提出和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党的中心任务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作为中华文化价值观的体现,其中应该包括展现了中国独特...
-
方旭东:罗尔斯之后政治哲学的儒家之声——陈来政治哲学思想述要
摘要:罗尔斯的出现,使得政治哲学史由此分成两个阶段:前罗尔斯时代与罗尔斯时代。作为大陆儒家代表性的学者,陈来没有专门写文章讨论罗尔斯,但他对李泽厚伦理思想的评论中涉及罗尔斯,尤其是其《政治自由主义》一书;另一方面,陈来对罗尔斯的重要批评者桑德尔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