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乐爱国:“《孟子》言‘性善’,是指已生之后”并非朱熹之定论
摘要:朱熹在《答严时亨》中所说“《易大传》言‘继善’,是指未生之前;《孟子》言‘性善’,是指已生之后。虽曰已生,然其本体初不相杂也”,被门人抄录而编入《朱子语类》(卷74),同时也被朱熹门人蔡沈之子蔡模撰《孟子集疏》引用。...
-
李骏博 王堃:论孟子“推扩”现象的心理运作机制
摘要:“推恩”一词首见《孟子·梁惠王上》“以羊易牛”章。字面上,“推恩”是指对“恩”的“推扩”,因此为了澄清“推恩”的含义,有必要首先对&...
-
陈来: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与意义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5000年中华文化体现的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标识,其中的核心观念构成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其基本价值已积淀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传承中华文化就是维系中华民族...
-
四书人格范式:兼美方为大美
四书是美文。《论语》的简洁、质朴而深邃,《孟子》的雄辩、睿智而大气,早已是有口皆碑;出自《礼记》的《大学》和《中庸》,辞近旨远,篇短意长,《大学》不足两千言,引《诗》12次,引《书》7次;《中庸》不仅引《诗》10余次,而且引用孔子格言多达20余次。如果说...
-
李记芬:荀子对孟子“推恩”说的演进
摘要:孟子重视仁政,倡导君王“推恩”以践行仁;荀子则进一步指出,“推恩”的关键是“理”,“推恩而不理,不成仁”。以理为指导,仁恩的推广才能得以展开。仁的推广欲尽其全,需要以义理为指导,“处仁以义,然后义也&...
-
陈来:“民贵君轻”与“立君为民”:孟子、荀子的君民论
摘要:《尚书》“作民父母”的观点对荀子影响很大;“以民为本”的思想对孟子影响很大;惠民、安民的思想对孔子的影响尤其深刻。荀子“为民”观念的普遍化就是一切为了人民,具有超越时代的政治意义,其“畏民说”重视人民可能具有...
-
杨国荣:从价值取向看儒学的现代意义
摘要:以“人禽之辨”和“文野之别”为核心,儒家展开了其价值系统。“人禽之辨”主要指向人与其他存在的根本区别,其实质问题是对“何为人”的分疏,“文野之别”则以人类发展过程中前文明与文明的区分为论题。儒家...
-
陈来:中华文化的时代精华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自十八大以来一直强调中华文化的核心地位,并认为其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他对中华文化的一系列论述不仅突出了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的意义,更强调了中华文化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作用。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特...
-
赖区平:儒学的身体转向及其文明史意义———重思晚明儒学中的泰州学派
摘要:以儒学身体观为线索,从文明史和儒学史的交互视野,可以看到儒学在晚明时代发生了一次“身体转向”,即从以心为本转到以身为本,这种转向不只是内容上的修补,更是结构上的变革。由此可见以王心斋为核心的泰州学派在儒学史上的独特意义,及其在现代性叙...
-
梁涛:孟子的人权思想如何与世界对话?
人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人权理念则孕育发生于具体文明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人权话语,以溯源追流、返本开新为旨,“中华典籍中的人权理念”国际学术研讨会日前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举行。 孟子作为中国儒家的重要代表,其思想成为中华传...
-
乐爱国:朱熹论《易传》“继善成性”——及其与孟子言性善的异同
摘要:《易传·系辞》所言“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历来为儒家所重视,诸家有不同的解读,至今仍众说不一。不同于古代大多数儒者将其与孟子言性善联系在一起,朱熹的解读强调二者的区别,理由有四:其一,《系辞》所言是就天地生成万物而言“纯...
-
深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研究座谈会发言摘登
11月25日,深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研究座谈会在济南召开。摄影峰攀 编者按: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重要论述,11月25日,省社科联召开深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研究座谈会,组织相关领域专家...
-
新西兰前总理:通过孟子思想可透视古今与未来
中新社北京11月26日电 题:通过孟子思想可透视古今与未来作者 珍妮·希普利 新西兰前总理,孟子公益基金会顾问主席团联席主席 我并不是研究儒家思想的专家,但我对孟子思想的历史、发展和运用十分感兴趣。我认为,通过孟子思想,可以透视当今社会的诸多机遇与挑...
-
郭薇:《中庸》伦理思想的内涵、特征
2024年11月,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成功举办。这场学术盛事不仅加深了全球文明交流互鉴,更为解决现代社会治理难题提供了古典智慧的启示,彰显了文化传承与创新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下,深入探讨儒家伦理思想,特别是《中庸》所蕴含的伦理智慧,对于当...
-
徐兴无:中国古典学的知识和精神
2024年11月6—8日,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主题为“古典文明与现代世界”,来自世界各国古典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文化名家、青年代表和媒体人士就古典文明的精神、古代经典研究、古典学与文明互鉴、古典学与人类未来等多个议题展开讨论。...
-
李凯:再论孔子的“述而不作”与“温故而知新”
摘要:后人对孔子形成了创新与守旧的不同认识,其原因可以追溯到孔子的思维世界:“述而不作”和“温故而知新”分别针对文献整理和口头诠释展开。“述而不作”是孔子向老子学习史官“主书主法”的专业技能,其中不需要太多个人...
-
孔德立:中国古典学建设的新起点
习近平主席在致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的贺信中指出:“古典文明群星璀璨,不断滋养和启迪后世。两千多年前,中国和希腊两大文明在亚欧大陆两端交相辉映,为人类文明演进作出了奠基性贡献。”习近平主席的贺信,高度肯定了中国与希腊两大古典文明对于人类文明演进...
-
程苏东:我们为何需要中国古典学
18世纪后期,在启蒙运动的持续影响和欧洲大学制度的不断变革中,文学、历史、哲学等古老的学问终于蜕变为具有现代学术范式的新兴学科。不过,就在民族语言文学、国别史等新兴专业兴起的同时,仍有一门以古希腊、古罗马语言、文化、政治、经济等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问在...
-
李存山:好家风是润物无声的力量——从《治家——中国人的家教和家风》谈起
...
-
黄玉顺:论社会契约与社会正义——荀子“约定俗成”思想诠释
摘 要:荀子的“约定俗成”思想蕴涵着一般“契约”观念,可运用于政治哲学的“社会契约”问题;而这又与“社会正义”问题密切相关,即隶属于儒家正义论的“仁→义→礼”理论结构。在这个意义...
-
李发:古典文明的现代意义
习近平主席致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的贺信,内涵丰富,意义深远。这里仅就贺信所指出的“古典文明群星璀璨,不断滋养和启迪后世”,谈谈我的一点浅见。古典文明灿若星河古典文明,包括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中国先秦、印度、西亚等地的古代文明,是人类历史上...
-
杨赛:先秦礼乐文明的传承和发展
先秦礼乐文明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石。黄帝制作《云门》《大卷》《咸池》,为中华礼乐文明奠基。喾制作《五英》,将礼乐与行政联系起来,依时节进行常态化、规范化祭祀。周公集历代先王礼乐之大成,制作大型宗庙乐《大武》,表现周初的武功与文治。周的诗乐文化十分...
-
颜炳罡:略论颜之推的人格操守及其评价
摘要: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是近百年来研究《颜氏家训》的权威性著作,其流传之广,影响之大,罕有匹敌。《颜氏家训集解》对《颜氏家训》之文献收集、注释、考证等做出了不朽贡献,但《颜氏家训集解》中《叙录》一文对颜之推人格操守的评价则有失公允。《叙录》指责颜...
-
梁涛:“仁”与“孝”——思孟学派的一个诠释向度
在宋儒构造的“道统”谱系中,曾子、子思、孟子前后相续,一脉相传。但历史地看,一个学派或思想家的影响往往并非单向的,而是存在向不同方向发展的可能。据《韩非子·显学》,儒家分化的八派中,有乐正氏之儒而无曾氏之儒。乐正氏即曾子弟子乐正子春,...
-
卢兴:儒家如何定位道德情感?——以朝鲜前期的“四七论辩”为中心
摘要:在先秦儒学中,“四端”代表道德情感,“七情”代表自然情感,孟子强调“四端”的超越性。至宋代理学,朱子以“性(理)/情(气)”的二元模式将“四端”置于形下之域,弱化了孟子关于道德情感与自然情感的划...
-
汪柔竹:可欲之谓善——先秦儒家伦理中的“欲”
摘 要:先秦儒家区分了不同阶次的欲望,包括与生俱来的本能、自我实现的需要与成德成善的追求等。道德实践的目的是使“所欲”与“可欲”相符合。“可欲”是对“善”的诠释:在应然的意义上,指行为主体内在自足的道德能力;在...
-
李长春:经史传统与古典研究
何谓“经史传统”,学界有不同认识。有人用它来指称清代学术中经籍整理、文献辨伪、史实考订、书志编纂的学术传统,这样理解显然过于狭隘。有人会把它视为经部之学和史部之学的总和,这种理解望文生义。显然,经史传统的“经”不能直接理解为传统意...
-
喻立平:儒家仁爱观及其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其中仁爱观作为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内核,不只是一个道德层面的概念,而是一个兼具本体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的核心范畴,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
-
梁涛:孟子“井地”非三代井田,而是为滕国设计的土地制度——一个误读的仁政理想
摘要:《孟子》一书所言“井地”并非如赵岐、朱熹以来所理解的“古井田之法”,而是为滕国设计的土地制度。“井地”为动宾词组,井是动词,指划分田界,形成方形或长方形的面积,地指土地。“井地”意同于“井衍沃”...
-
王中江:中国古典学的语境和特性
一个文明只要有人文经典,就有古典学。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说,古典学是研究自古以来流传的人文经典的学问,是语文学、文献学、历史学和哲学等彼此关联的一门交叉性学术。这算得上是东西方古典学的最大可通约性,这一可通约性也不排斥其他的可通约性。由于这种可通约性,古...
-
梁涛 韩述:《论语》臧武仲“要君”辨疑
摘要:《论语·宪问》“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一章,历来注家多将“要君”解释为要挟君主。但是这种解释存在明显的问题,一是与孔子以及后世对于臧武仲的评价不符合;二是鲁君当时被架空,无力掌控国内局势,臧武仲&l...
-
张恒:君子人格的永恒尺度
先民对君子人格的锻造,从起初就极为重视“诚”这一尺度,宋儒更是将其提升至“本体”高度,重构“诚礼兼修”的君子修养。传统“诚”论所蕴含的求真务实、警醒慎动等修养要求,惩忿窒欲、迁善改过等修养方法,对于塑造有所为有...
-
孟子“性善论”的发生与形成
孟子提出“性善”说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因为这意味着一种全新人性论的出现。因此,孟子的人性论始终是学界关注的热点。以郭店简为代表的地下文献出土后,学人结合新文献对其展开研究,更是产生了一批新成果。不过,综观这些成果后会发现,因为对新...
-
古典学与文明传统的价值传承
公元前5世纪,在中国、希腊以及其他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人类实现了一次精神上的巨大飞跃。孔子、苏格拉底等圣贤先哲开始有意识地思考人类存在的基本问题。他们留下了奠定文明基础的思想和经典作品,影响着人类精神的发展历程。直到今天,人类文明的创新和进步始终受惠于...
-
“君子不器”的价值意蕴
“君子不器”是孔子的名言,也是孔子关于君子人格最概括的表述。在历代学者的《论语》注释中,影响最深远的是南宋朱熹的解释:“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这种解释并非朱熹独创,而是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