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喻立平:儒家仁爱观及其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其中仁爱观作为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内核,不只是一个道德层面的概念,而是一个兼具本体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的核心范畴,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
-
梁涛:孟子“井地”非三代井田,而是为滕国设计的土地制度——一个误读的仁政理想
摘要:《孟子》一书所言“井地”并非如赵岐、朱熹以来所理解的“古井田之法”,而是为滕国设计的土地制度。“井地”为动宾词组,井是动词,指划分田界,形成方形或长方形的面积,地指土地。“井地”意同于“井衍沃”...
-
王中江:中国古典学的语境和特性
一个文明只要有人文经典,就有古典学。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说,古典学是研究自古以来流传的人文经典的学问,是语文学、文献学、历史学和哲学等彼此关联的一门交叉性学术。这算得上是东西方古典学的最大可通约性,这一可通约性也不排斥其他的可通约性。由于这种可通约性,古...
-
梁涛 韩述:《论语》臧武仲“要君”辨疑
摘要:《论语·宪问》“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一章,历来注家多将“要君”解释为要挟君主。但是这种解释存在明显的问题,一是与孔子以及后世对于臧武仲的评价不符合;二是鲁君当时被架空,无力掌控国内局势,臧武仲&l...
-
张恒:君子人格的永恒尺度
先民对君子人格的锻造,从起初就极为重视“诚”这一尺度,宋儒更是将其提升至“本体”高度,重构“诚礼兼修”的君子修养。传统“诚”论所蕴含的求真务实、警醒慎动等修养要求,惩忿窒欲、迁善改过等修养方法,对于塑造有所为有...
-
孟子“性善论”的发生与形成
孟子提出“性善”说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因为这意味着一种全新人性论的出现。因此,孟子的人性论始终是学界关注的热点。以郭店简为代表的地下文献出土后,学人结合新文献对其展开研究,更是产生了一批新成果。不过,综观这些成果后会发现,因为对新...
-
古典学与文明传统的价值传承
公元前5世纪,在中国、希腊以及其他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人类实现了一次精神上的巨大飞跃。孔子、苏格拉底等圣贤先哲开始有意识地思考人类存在的基本问题。他们留下了奠定文明基础的思想和经典作品,影响着人类精神的发展历程。直到今天,人类文明的创新和进步始终受惠于...
-
“君子不器”的价值意蕴
“君子不器”是孔子的名言,也是孔子关于君子人格最概括的表述。在历代学者的《论语》注释中,影响最深远的是南宋朱熹的解释:“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这种解释并非朱熹独创,而是对...
-
刘永春:孔孟思想中的“美好生活”
什么构成了“美好生活”?通常人们认为,像财富、地位、名誉、健康之类的事物对于美好生活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孔子和孟子挑战了这一传统信念,他们坚定地认为,即使我们拥有了这些事物,但如果缺乏道德,我们的生活依然不会美好,道德才是构成美好生活的前提基...
-
张立文:理想论
摘要:何谓理想?理想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度越现实的、在场的东西的有限,而对合理的、满足的、和谐的、幸福的、美好的、有现实意义的和平、发展、合作、正义、民主、自由之和合可能世界的想望。理想构成的形式包括:朦胧理想、怀疑理想、批判理想、反思理想、追...
-
余进江:矛盾、妥协与进取 ——孔子尊圣与孟子的道统建构
摘要:德、位乖离是先秦儒家政治哲学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理解孟子道统论的切入点。面对德与位的现实矛盾,孟子相较于孔子表现出更多的妥协,其表现就是以“仁政”代替孔子的“德治”主张,在承认道统与政统背离的现实无法改变的状况下,希望政统接...
-
梁涛 韩述:《论语》臧武仲“要君”辨疑
摘要:《论语·宪问》“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一章,历来注家多将“要君”解释为要挟君主。但是这种解释存在明显的问题,一是与孔子以及后世对于臧武仲的评价不符合;二是鲁君当时被架空,无力掌控国内局势,臧武仲&ld...
-
杨华:经世与启蒙——梁启超的孟子学
摘要:“经世”是梁启超思想中一以贯之的核心关怀。梁氏孟子学前期以宣传康有为大同思想为主旨,介绍和吸纳西方思想,以西方知识性内容取代传统道德评价标准;后期侧重国民教育,以西方教育主义重新审视传统思想中的知识与道德关系,在科学知识的时代大潮中凸...
-
黄俊杰:孟子政治论的关键词及其理论问题
摘要:孟子的政治论,可通过民本、仁政、王道和推恩四个关键词加以提炼。“民本”是统治者权力合法化之基础;“仁政”是政治活动的本质;“王道”是权力运作之目标;“推恩”是权力运作的方法。这四个关键词环环相扣,使孟子的...
-
肖伟光: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品格
摘 要:“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品格。习近平文化思想包含了新时代文化建设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概括起来就是明定位、明立场、明领导权、明使命、明方向、明规律,六者有机统一。明定位、明立场,解决的是“为何要做”...
-
刘奎:早期儒家廉政思想的基本内涵
“廉政”一词最早见于《晏子春秋》:“景公问晏子曰:‘廉政而长久,其行何也?’晏子对曰:‘其行水也。美哉水乎清清,其浊无不雩途,其清无不洒除,是以长久也。’公曰:‘廉政而速亡,其行何也?’对曰:‘其行石...
-
陈来:中国近代思想的回顾与前瞻
一、冲击与回应 近代史学者曾习惯应用“西方挑战—中国回应”的模式描述鸦片战争以后的近代中国发展。近几十年,一些学者对此提出异议。这不仅因为汤因比(Toynbee)的挑战回应理论不断受到批判审查,而且因为近百年来中国历史的课题并不能归结为对...
-
冯晨:论孔子仁的实现方式
摘要:孔子的仁没有先天的善性作为生成与实现的基础,只有“性相近”之“性”所提供的“性灵”以为发生前提和发展基础。就个体生命而言,仁发端于道德情感,完成于礼的规范。但在社会现实中,个体的情感和礼之间还需要义的介入。义是道德...
-
2023年儒学研究综述
刘笑敢先生认为,在经典诠释的过程中,存在着两种定向(orientation):文本的、历史的、解释的定向和当下的、应用的、创新的定向,每一部诠释作品都是两种定向之不同比例交互作用的产物。从这个角度而言,2023年的儒学研究基本上是按照这两种定向展开:原典新诠与...
-
齐鲁文化的文明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诸子百家半齐鲁,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齐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在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里,齐鲁文化始终占据特殊...
-
刘洋洋:好恶、情性与人格养成——论早期儒家好恶观念演变的三条路径
摘要:“好恶”也作欲恶、爱恶。早期儒家在关于情性、心灵和人格养成等的讨论中对于好恶有极丰富的论说。从个体修养与成德处着眼,孔子与楚简《性自命出》将好恶看作人的天赋禀性,认为其中蕴含着仁义之资,经由礼乐教化的引导、熏陶足以造就“心有定志&...
-
杨国荣:古典学与经学——内涵和意义
经学与古典学(classical studies)相关联,两者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从更广义的角度来看,无论是西方古典学还是传统经学,今天都面临如何走向现代的问题。西方所谓的后古典学,便已折射了这一点:它不满足于仅仅关注文献考证,而是要求从思想层面去理解古代的经典。...
-
管窥诸子百家时代
春秋战国是中华民族思想发展的黄金时代,也是人类社会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段。 提及先秦诸子百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九流十家”之首的儒家,以孔子为代表的学者所创立的儒家学说,是一个囊括了哲学、伦理、政治、教育等方面的人文学说体系,后世多以...
-
梁涛:“德命”与“运命”之间——孔孟天命观新论
摘 要:儒学是天人之学,从天人关系的角度探讨德命与运命的关系,是孔子、孟子关注的核心问题。中国早期宗教经历了从颛顼“绝地天通”到周人“以德配天”的发展,完成了从自然宗教到伦理宗教的转变,但天命是少数统治者的特权。孔子提出“天生...
-
杨泽波:“存在物”在道德存有辅线中的位置——儒家生生伦理学对阳明“心外无物”学说的解读
摘要:“心外无物”的“物”除指“行为物”之外,还指“存在物”。前者指良知创生的道德践行,意义明确;后者指良知创生的道德存有,争议较多。良知之所以能够创生“存在物”,是因为良知总是以自己的“眼光&...
-
陈路:神孙亦习孟子言——《孟子》对日本中世政道论的影响
编者按:第四届青年儒学论坛于 8月13日至14日在孟子故里山东省邹城市成功举办。来自国内高校、科研单位的近50位著名儒学专家、论文获奖青年学者、儒学爱好者齐聚孟子故里,共话孟子思想当代价值与中国式现代化,为推动当代儒学研究事业的繁荣与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
-
李春颖:在中国哲学史书写中探寻中国哲学
哲学、中国哲学史与中国哲学,三者关系可以描摹出一幅百年来中国哲学发展的图景。以“哲学”“中国哲学”这样的现代学科划分来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仅有100来年,始自1898年京师大学堂设立,1906年王国维倡导开设哲学学科并设定以“哲学...
-
张晚林:论孟子言性之理路与性善论之证成及其内涵——“天下之言性也”章的两种立场及其对“自由”的归趋
摘要:要理解孟子的性善论,必须先明了孟子言性之理路。孟子言性之理路与康德很相近。康德言人性,其要点有三:一、人性不是经验物;二、欲望不是人性。在此两点的基础上,康德言人性的关键点在于:人性必须切就自由而言。康德言性之三要点在孟子那里都有所体现,且...
-
方勇:七论“新子学”
自2012年以来,笔者就“新子学”理念已有六次专文论述,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内容。子学与经学、儒学、哲学的关系是讨论子学时绕不开的话题,它关系到子学自身的定位与核心特质,也关系到子学研究应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应对中外文明交流的新局面。...
-
杨国荣:何为儒学?——儒学的内核及其多重向度
摘要:儒学以“仁”和“礼”为内在核心。作为儒学的思想内核,“仁”和“礼”构成了儒学之为儒学的根本,并使儒学区别于历史上的其他学派。在儒学之中,“仁”和“礼”的统一既体现于儒家...
-
黄玉顺:论“新礼教”及其“情理儒学”哲学基础
礼教无疑是儒学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然而在新文化运动中遭到了严厉批判。那么,对于儒学的复兴来说,礼教应当如何处置?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如果礼教由于是一种前现代的东西而受到批判,那么,对于现代化的追求来说,礼教还是“可欲”的吗?然而,如果...
-
韩涛:孔子德政观的当代启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德治文化资源,对于我们今天正确处理德治和法治的关系、塑造治国理政的东方治理模式意义重大。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秉承以德为本的治国理念,主张为政以德,正己正人,德主刑辅,不仅注重提高为政者的道德修养,而且强调要把德政思想贯...
-
杨逢彬:匏瓜这个瓜能吃吗?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湼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论语&middo...
-
刘光胜:“民本”概念的内涵及民本思想的恒久价值
“以民为本”是中国政治哲学的主流和底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突出标识。但“民本”概念的内涵是什么?其价值何在?这一直是学界尚未讲清楚、弄明白的问题。 一、何为“民本”? 何为“民本”?李存山先生认为,儒...
-
黄玉顺 | 仁爱正义论:情感正义论的儒家版本 ——儒家情感伦理学再讨论
儒家的社会正义论,作为“制度伦理学”(ethics of institution),乃是一种“基础伦理学”(foundational ethics);就其根本的理论特征来看,它是一种作为情感伦理学(emotional ethics)的情感正义论(emotional justice theory)。西方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