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 李文文:孔子论“政”与“正”

      孔子劳心于政治,这源于儒学的根本关切。孔子思想中没有“两个世界”(今生、来世)的说法,他信奉现实现世的生活世界。在孔子看来,老年人安享晚年,朋友间信任交往,年轻人怀抱理想,化行俗美,民生和乐,这是理想世界应该有的模样。让天下成为对人类而...

  • 姚勇:孟子论政治权力的道德基础——基于正当性/证成性二分的理论视域

    内容摘要:政治权力的道德基础是政治统治得以产生、存续的根本条件,处身秩序崩解、原则沦丧时代的孟子对之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在孟子所构建的政治角色等级、政治空间结构与政治权力等级相应的政治体系中,君主是政治主体,是政治权力真正的所属者与实际的行使者;民众则...

  • 孙贝贝: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

    理论研究越深入,对意识形态的支撑就越坚强有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守正创新,提出了“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的重大任务。...

  • 盖立涛:儒墨君子文化的内涵与精神特质

    君子文化形成于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之中,对中华民族理想道德人格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儒家和墨家都非常重视君子文化,不仅提出了自家学派的君子观,建构了完美的道德人格和政治品格,还希望人们把君子作为取法的对象和学习的榜样。虽然在某些方面墨家有不同于儒...

  • 徐建委:古典学、古典文献学与古代文学

    编者按:“古典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问,所指为古希腊罗马经典文献之研究。不仅在西方学界,“古典学”一直是一门显学,而且从本世纪初以来,国内也成立了不少“古典学”研究机构,相关研究成果和期刊相继涌现。但是,“中国古典...

  • 邵声: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友谊、进步与和平的伟大力量

    在2025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重申中国愿同各国一道,做文明互鉴的推动者。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既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离不开文化文明的力量。不同文明之间平等交流、互学互鉴,将为人类破解时代难题、实现共同发展提供强...

  • 钱念孙:君子人格的低标准和高目标——以《论语》为中心

    “君子”一词,早在反映商周时期的历史文献《尚书》《周易》《诗经》里已经屡见不鲜。到了春秋末期,原来兼有王侯、大夫等“有位者”,以及男子、有德之人等多种意蕴的“君子”概念,经过孔子的反复论述和重新打磨,被赋予更多“有...

  • 杨朝明:结合生活认识经典与圣贤

    编者按:去年4月份,为进一步增强与读者的交流,本刊组织“名家解惑:你提问我回答”活动,并通过本刊微信公众号发布通知,面向海内外读者征集研读儒家经典时遇到的问题与存在的疑惑。活动吸引了广大读者参与,并提出许多问题。编辑部邀请专家学者就典型问题...

  • 杨海文:研读典籍 专一求精

    问:如何阅读和研究古代文化经典?答:儒、道、佛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三家合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钱穆在题为“复兴中华文化人人必读的几部书”的演讲中认为:复兴中华文化,人人必读九部书,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老子》...

  • 刘强:在现代社会中践行传统伦理

    问:读经典时,总感觉不得要领,容易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下去。怎样读书才能更好地体悟中华经典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呢?答:我以为,读经典应该具备三种能力:一是想象力。北宋大儒程颐提出了一个“方便法门”,他说:“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

  • 温海明:洞悉《周易》智慧 助益现实人生

    问:想读《周易》没有基础,入手难,怎么解决?答:学习《周易》,先要打基础。首先,要理解《周易》原理跟日月运行、阴阳变化有关系。《周易》内在结构的成型过程是从数到象,从象到卦,从卦到辞。数和象是《周易》最明显的特色,也是研读《周易》一开始就要打下的基础...

  • 翟怀旭:《孟子》“生之谓性”论辩中的性善论

    《孟子·告子上》“生之谓性”章的论辩表达较为晦涩,历来学者对其解读不尽相同。孟子在此章中究竟想表达何意,以及孟子的论辩是否合理,迄今仍有争议。结合《孟子》全文解读此章,可以发现孟子并不否认“性”中有“生”。孟子...

  • 以“第二个结合”开辟文化“两创”新境界

      创新创造是文化的生命力,是文化繁荣兴盛的活力源泉,也是文明绵延繁盛的不竭动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有赖于充分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新力、创造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

  • 黄永其:“易道神”与“心理气”——再论朱子心说

    摘 要:从“易道神”与“心理气”的角度入手,我们可以重新刻画朱子学的宇宙论图景。理应当被理解为天地之心的德性,而气则是天地之心的发用,天地之心的功能在于通过主宰能力将理落实为气,由此以流行总体——也就是易体的形式展现自身...

  • 赵金刚:朱子思想中的“敬与气”

    摘要:朱子思想当中的整齐严肃之敬可以“贞定心气”,使得气不摇荡,而明德更容易透显出来,而工夫就有了成立的可能;但朱子思想当中的敬绝不只有整齐严肃的面向,常惺惺之敬才是“活敬”,常惺惺是人的奠基性、基础性情感,只有强调常惺惺的重要意...

  • 姚海涛:孔子“同问不同答”的启示

      作为中华文化绝佳代表的孔子有着多重身份,宋人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今人讲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无论是其光辉博大的思想,还是其高尚的精神品格,都值得后人学习。在众多身份之中,孔子作为教师的这一身份深入人心。孔子在春秋...

  • 中国古典传统中的“文明”“交流”“互鉴”

      在中国古典传统中,“文明”“交流”“互鉴”各自有着丰富含义。这三个词汇各自承载着丰富的历史积淀与文化意蕴,只有在对其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量,我们才能全面而准确地把握“文明交流互鉴”这一概念的全貌。  ...

  • 黄玉顺:“儒家文化”略论

      从汉代“独尊儒术”以来,中国文化的主流就是作为“孔孟之道”的儒家文化;如果按照“周孔之道”的观念,儒家文化的内涵甚至可以追溯到西周。但是,究竟何为“儒家文化”,却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一、儒家文化的概念...

  • 探寻中华民族的创新基因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历史长河中,一件件文物镌刻着中华民族一路探索、创新的印记,在漫长岁月中承载着中华民族创新精神,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中华文明前行的道路,鼓舞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与时...

  • 梁涛:走向世界的儒学

    这几年我提出新四书、新儒学,就是希望通过对传统儒学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融入现代社会,继续发挥其对国人价值引领的作用。对于儒学,其实还有更广阔的空间,那就是儒学对世界的意义。彰显儒学对世界的意义,我们需要做的是将儒学推向世界,然而,要做到这一点,...

  • 林孝斌:孔子“无间”思想的认识论意涵解析

    摘要:孔子在《论语·泰伯》中以“禹,吾无间然矣”指称他和大禹间的“无间性”。孔子的“无间”思想是兼具个殊与普遍性意义的认识论命题。该命题意在揭示跨越时空的不同主体之间的感通如何可能。由于感通是一种原始认识活动,其内...

  • 《春秋繁露》:“内圣”与“外王”的统一

    汉承秦制,既继承秦成功的经验,也吸取了秦失败的教训。西汉初期采用黄老“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实行轻徭薄赋缓刑的政策,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生产力,缓和了社会矛盾。文景之时,国强民富,史书载“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

  • 张宝明:古典学·语文学·语义学——人文史视阈中的学科建构

    从人文史的视角出发,无论是古典学还是语文学以及语义学(以下简称“三学”),都可以说是一门立足经典、关乎交叉与有机整全的学科。从古典学(classics或classical history)的立意来看,它是对具有原创思想价值的古传经典进行阐释,涵盖了文学、语言学、历...

  • 经世与启蒙:梁启超的孟子学

    摘 要:“经世”是梁启超思想中一以贯之的核心关怀。梁氏孟子学前期以宣传康有为大同思想为主旨,介绍和吸纳西方思想,以西方知识性内容取代传统道德评价标准;后期侧重国民教育,以西方教育主义重新审视传统思想中的知识与道德关系,在科学知识的时代大潮中...

  • 杨国荣:存在与意义

    摘 要: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为形式,人的存在蕴含不同方面,这种存在形态对意义的追寻具有主导性。人不仅思考世界的意义,而且探寻自身“在”世的意义。意义总是相对于人而言,在认知的层面,对象所呈现的物理、化学、生物等规定,与人从物理、化学、生物等科...

  • “明德”的四重价值意蕴

      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集中反映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众多思想元素中,其中就包括“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用明德引领风尚”“用优秀传统文化正心明德”“在明德修身上焕发新风貌”。这些...

  • 从诸子思想共通性看《中庸》“诚”的概念

      《中庸》之“诚”,郑玄多训为“实”,朱子《中庸章句》则以“真实无妄”解之,然所指不尽相同。一方面,朱子将“诚”视作天地间实存的天理,如谓“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循此理路,后世学者多视...

  • 孔子的“诗兴”学说及其哲学贡献

      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论语》原典中,不仅凝练了孔子的仁学、义学、礼学、乐学等学说,还饱含着孔子的诗学智慧成果,积淀而成“诗兴”学说。相对于学界关于孔子仁学、义学、礼学、乐学等的丰富研究成果而言,“诗兴&rd...

  • 袁青:论先秦儒家“慎独”的三种形态——以安大简《仲尼曰》的出土为契机

    摘要:先秦儒家的“慎独”包含三种形态:其一,安大简《仲尼曰》和《中庸》的“慎独”是指闲居在家时的慎言慎行;其二,简帛《五行》和《礼记·礼器》的“慎独”是遵从心本体而舍弃外在形式;其三,《大学》和《荀子》的“慎...

  • 李国斌:“恻隐之心”是一种“同情”吗

    摘要:当我们将“恻隐之心”置于孟子生活时代的公共伦理观念之下,那么以“怜悯”“同情”等来分析和解释它就显得不足了。人必然生活在特定的伦理关系中,在以“亲亲”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伦理秩序中,一个人的自然情感先于他的道...

  • 东方朔:“勇”如何而为德?——朱子对《论语》“勇德”的诠释

    摘 要:朱子对《论语》中“勇德”的诠释兼顾义理与训诂,但以义理解释为主,回答了“勇”如何成为德的问题。朱子首先区分了“勇”与“勇德”的不同,认为只有将勇符合道德地实现出来,“勇”才成为“勇德&a...

  • 陈赟:秩序、定分和人情:差序伦理何以能“天下一家”?——以《礼记·礼运》为中心

    摘 要:《礼运》作为中国秩序哲学的重要文本,其秩序构建的范式在于以礼制分,以制度化的方式安顿各种名分,由此确立的是差序性的伦理生活,人们之间的差异性和特殊性皆能在其中得到安顿。其方式是将得之于天、不假外求的“性分”具体化到政治-伦理社会中的&l...

  • 徐正英:尊贤:《论语》所记孔子评历史人物

    子张在《论语·子张》中具体阐发了其老师孔子“尊贤而容众”的教诲。总览文本,孔子的“尊贤”言论主要集中于其对历史人物的评论,共涉11篇29章,论及的先贤有唐尧、虞舜、后稷、大禹、商汤、武丁、泰伯、虞仲、周文王、微子、箕子、比干、伯...

  • 梁涛:仁学的政治化与政治化的仁学——荀子仁义思想发微

    摘要:在仁、礼关系上,孔子存在以仁释礼与以礼成仁的不同进路。荀子虽然形式上视仁为最高的德,并提出了由“爱人”到“自爱”的仁学理论,但不是将仁落实在心性上,而是体现在制度中,是以礼成仁,发展的是政治化的仁学。荀子的仁义偏重于义,主张...

  • 杨国荣:文明交流互鉴中的古典学

    在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举行之际,习近平主席发来意旨深远的贺信,对古典学的衍化方向作了高屋建瓴的定位,并从世界文明演进和文明交流互鉴的角度,充分肯定了发展古典学的意义。历史地看,中国与西方已以不同方式形成了自身的古典学。就较广的视域而言,这里涉及西方的经...

715条 4/21页 首页 <<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末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