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张恒:君子之道的要义
辜鸿铭曾言,孔子传授的全部哲学与道德体系,一言以蔽之即“君子之道”。造就君子,可谓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追求。古往今来浩如烟海的君子箴言,不仅勾勒出君子立德修身的行动指南,而且蕴藏着君子思考探赜的智慧密码。解码君子之道的精微要...
-
梁涛 应思源:《孟子》“若是乎从者之廋也”新释——兼论《孟子》中的倒叙结构
摘 要:《孟子·尽心下》“孟子之滕”章中“若是乎从者之廋也”一句,“若是乎”历来有“这样”“表示出乎意料”“莫是乎”三种不同的解释,但三者都存在...
-
陈来:孔子思想的世界意义
孔子思想的世界意义——央视纪录片《孔子和我们》节目组对陈来先生的采访整理版 问:1973年汤因比和池田大作有一场对话,我们想了解一下当时的背景是什么,他们各自提出什么样的观点。 陈来:这个对话后来发表时的题目为“展望21世纪”,可是...
-
文化强国 智库何为 ——文化智库如何更好发挥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作用
我国文化智库类型分布情况数据来源:中国智库索引 编者按 距离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还有10年,“十五五”时期的5年,必将是实现这一目标极为关键的五年。随着“十五五”规划和文化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呼之欲出,文化界各领域、各群体、各行业肩负...
-
美国汉学家狄百瑞:以新儒学研究推动中西文明对话
狄百瑞(Wm.Theodore de Bary,1919——2017年)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汉学家之一,是美国新儒学派的主要创建者。狄百瑞的新儒学研究对美国乃至国际汉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专著及汇编文本亦是国内外学术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文献资料,为中西文明对话搭建起...
-
王正:论思孟学派的“天人之辨”
摘要:孔子的天人关系中虽然还有一定神秘色彩,但是人文德性的认识乃是其中主流。子思学派在孔子的基础上对天人关系进行了深入思考,尤其通过“天命之谓性”等观念实现了天道性命的贯通。但子思学派在心性和工夫的论述方面比较粗糙,无法将天人的贯通完美实现...
-
在坚持“两个结合”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标志,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也是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
-
文化强国建设谱写时代华章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建设文化强国,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事关提升国际竞争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社会...
-
彭永捷:汉语哲学研究的意义和前景
自2016年以来,有关汉语哲学的会议已经开过多次,形成了很多具有探索性、创新性的重要研究成果,汉语哲学已经成为哲学研究领域的一个前沿领域和热点话题。《光明日报》哲学版从2024年8月开始陆续发表多位学者关于汉语哲学研究的争鸣文章,接力推进汉语哲学问题的学...
-
林尚立:新时代汉学——为文明交流互鉴注入新活力
当前,人工智能加速发展。作为全球汉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交流平台之一,自2007年创办至今,世界汉学大会已成功举办八届。2025年6月5日至7日,以“理解中国:人工智能时代的汉学研究”为主题的第九届世界汉学大会将在深圳举办。人工智能时代,...
-
梁涛:孟子义利之辨的三个层面
摘要:孟子的义利之辨因涉及社会秩序的建构、制度的正义性以及生命意义的贞定等问题,具有多个层面和丰富的内涵。第一个层面涉及政治秩序的建构,义先于利,只有建构公正、正义的政治秩序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良善关系,才能更好地追求利。第二个层面涉及制度的正义性以及利...
-
方朝晖:从生长特性看孟子性善论
摘要:自从葛瑞汉(A.C.Graham)、唐君毅等人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从动态人性观出发来重新解释孟子的性善论。所谓动态人性观,指认为先秦“性”概念有时指生长这一动态过程的特性,这与把“性”理解为生命这一静态存在的属性不同。我们对前人解...
-
张立文 臧峰宇:夯实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文明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
-
杨朝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黄金法则”
在历史长河中,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蕴含着跨越时空的智慧。其中,“君子文化”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体现,承载着对道德修养和理想社会的追求,而“忠恕之道”正是“君子文化”的核心,它不仅指引着个人修身,更在处理国家间关系时展现出...
-
蔡杰:从丧礼看儒家“以质救文”微旨
摘要:孔门的丧礼观是研究孔子“以质救文”之主张的重要视角。通过考察孔子善殷与从周的差异,可以看到孔子对丧礼的主张倾向于兼用三代,其核心关切在于礼文的内在情质。然而对情质的重视并不意味着任何情感的表达都是合理的,亦即只有人性自然发生的情感才是...
-
丁万明:修己以敬——让“敬”的智慧照亮人的精神世界
“敬”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范畴,在先秦时期,“敬”观念的萌芽与发展经历了丰富的演变过程。“敬”在上古时主要是对神灵的畏惧之意。在甲骨文、金文中,“敬”字多与祭祀活动相关,体现对神灵的敬畏。《礼记·曲礼》开篇...
-
黄玉顺:中学西鉴——什么是“中国古典学”
近来的中国学术界,“古典学”颇为热闹,人们热衷于建构“中国古典学”。一夜之间,“中国古典学”突然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标签,似乎所有一切中国古代文化研究,诸如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语文学,传统“经学”“小学&...
-
白中林:“子畏于匡”地理考及其人文意义
“子畏于匡”两见于《论语》:“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rsq...
-
周丹:中国哲学的自主性
“自主性”是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中心和关键。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要破解围绕“自主性”产生的一系列难题,更好引领学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破除西方知识体系的话语霸权 &ems...
-
段美娟:以优良家风家教助推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
好的家庭离不开好的家风家教。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好家风能带来好作风,推动形成好政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和睦、家教良好、家风端正,子女才能健康成长,社会才能健康发展。”“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清白做人、勤俭齐家、干净做事、...
-
张振鹏:“文化创造核心在人”:理论逻辑、现实观照与时代建构
4月16日出版的《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加快建设文化强国》,强调“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并明确提出“文化创造核心在人”。“文化创造核心在人”这一重要论断精准揭示了文化发展的本质规...
-
杨国荣:存在与意义
摘要: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为形式,人的存在蕴含不同方面,这种存在形态对意义的追寻具有主导性。人不仅思考世界的意义,而且探寻自身“在”世的意义。意义总是相对于人而言,在认知的层面,对象所呈现的物理、化学、生物等规定,与人从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
-
龚开喻:现代新儒家论“见在良知”——以熊十力、唐君毅、牟宗三为中心
摘要:现代新儒家关于王龙溪“见在良知”的相关论说有“传统本体工夫论的现代诠释”与“心性本体的现代建构”这两个重要向度。熊十力对“见在良知”说的直接论述是批评其“无事于推扩”,不能为开出科学知识提供理据...
-
陈来:在理解礼的意义和变迁中,最重要的是区分“礼”和“仪”
“礼”是东亚文化的传统,体现在重视人际往来的礼节,重视上下关系的区别,讲求约束和规范,是东亚现代性中的传统因素。这些因素不仅含有有利于现代化的工具功能,而且有一种使东亚人民自觉妥适的文化氛围,构成了东亚文化的精神气质。礼的文化固然与东亚...
-
张志强:“两个结合”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方法论
“两个结合”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方法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
-
杨泽波:先秦儒学天论不宜作宗教式的解读——从“早期启蒙”看先秦儒学天论发展的内在理路
摘要:西周末年有过一场可称之为“早期启蒙”的思想运动,其性质和作用与西方近代启蒙运动相类似。受其影响,孔子所论之天虽然明显带有历史痕迹,但那只是守成的一面,其思想的重点在人不在天,这才是创新的一面,也是最有价值的一面。受到孔子思想的影响...
-
彭成义:“两个结合”视域下的全球文明倡议哲学考察
摘要:作为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不仅顺应了时代潮流,而且有着深厚的思想和哲学基础。从“两个结合”的视域对“全球文明倡议”的本体论基础进行深入考察,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
-
杨海文: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生生之道
摘要: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探究水的生生之道,特别值得关注四个方面:第一,水的物理属性由“水曰润下”奠基;第二,水的历史分量由“大禹治水”衡定;第三,水的儒者情怀由“智者乐水”敞开;第四,水的哲学之思由道家与华严宗呈现。...
-
辛智慧:何谓经学?经学何为?——以清儒对汉、宋、今、古范式的讨论为中心
摘 要:清代以来,学者论经,多以西汉微言大义之学、东汉训诂考据之学及宋代性理之学三足鼎立为言。在清儒看来,宋学长于成己,而拙于成物,东汉学志在求实,而病在散漫无用,惟有西汉学追求与作经之圣人视域融合、心灵相通,而以现实世界的王道礼秩为尚,但也有虚诬之...
-
杨庆中:儒学的变与不变
我今天跟大家汇报的题目是《儒学的变与不变》,试图探讨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历程中,儒学何以能够成为一个经久不衰且对中华文明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影响的学术流派。 首先对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做一个基本的界定。已故著名史学家李学勤先生说...
-
向世陵:“仁”与“四德”“五行”之间
摘要:“仁”以“爱”为标识,但“爱”又非仁的全部。仁为四德之长,兼备情感和德性,与义、礼、智、信诸德既一体流行又相互并立。“义”是仁的适宜,仁又需要通过“礼”来表现,并离不开“智&r...
-
王硕:阳明学者眼中的孔子
作为儒家的开宗及代表,孔子的形象不仅受到广泛称述,而且历经了多番更动。先师、圣人、素王、教主……种种形象塑造,实构成一幅观念图景,生动反映着思想的流变与历史的转进。活跃于中晚明时期的阳明学者,对旧有的孔子形象作了新的调整。这些描摹虽不...
-
王诚:《说文解字》与中国文脉赓续
《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传统语言文字学的要籍,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不朽名著。著者是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他撰写《说文》的初衷是为了解释古代的思想文化经典,后来《说文》本身具有了与经典同样重要的地位,并从中衍生出一门学问,即...
-
苟东锋:赢得生前身后名——儒家名声观念辨正
内容提要:儒家中人常常给人“汲汲求名”的印象,儒家因此又有“名教”的别称。在儒家影响下,中国文化表现出“重名主义”的倾向。然而,深入考察儒家的名声观念就会发现此中款曲值得辨正与澄清。首先,儒家看待名声的基本立场处于有名与...
-
尚文华:自由与天命——兼论“自由儒学”命题
无论思考古与今,还是思考中与外(西),自由话题总是横亘在那里。无疑,对发迹于西方思想的自由问题,汉语学界已经进行了相对充分的思考;而对中国人而言,如何将西语世界中的自由言说,与中国人作为中国人而存在的生存和思想意义相贯通,就成为横亘在思想者面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