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 赵金刚:感召和气与致中和——朱子思想中心与气的政治哲学向度

    摘要:理学家认为“和气”是对现实政治状态的反应,朱子直接讨论感召和气,往往与现实政治密切相关,认为荒政需要感召和气,解决政治问题的根本需要君主正心诚意以立纲纪,最终感召来和气。心术是立纲纪和召和气的关键,君主承担天下,君主之心能影响天下之气...

  • 张志强:中华之道——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哲学阐释 孟子研究院 2024-06-28 15:45

    【提要】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是中华文明长期发展中形成的规律性特征,是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内涵。中华文明发展规律就是中华之道。中华之道是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之道,是中国所以为中国的原理性揭示,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团结凝聚的道理...

  • 秦际明:《论语》中的君子与“不争”

    君子是儒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在《论语》中,孔子对何谓君子作了意涵丰富的阐发,强调君子应当以道为志,以仁为价值归依,以礼义为行为操守等。其中,孔子特别强调君子不争。如,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八佾》)...

  • 黄玉顺 :“生活即教育”:生活儒学的教育现象学——儒家教育哲学的当代转化问题

    摘要:教育现象学是对教育的现象学反思。依据生活儒学的生活现象学,“生活即教育”。“生活”意指前主体性的“存在”,以回答“存在者何以可能”的问题。不仅教育活动是一种生活样态,而且从“成人”的教育宗旨来看...

  • 王楷:生命、价值与自我——儒家亲子伦理的价值基础及其现代境遇

    摘要:本着一种祛魅而不解构的理论自觉,在现代性视角之下审视并重理儒家亲子伦理的价值基础。传统儒家孝道以亲生子这一自然事实作为存在论基础,如此,亲子一体不仅在发生学上解释了一个人之所由来,更在价值上规定了一个人之所应是。这也意味着人子的道德自我是先天受...

  • 李卓:作为哲学话语的“功夫”及其中华文化特性

    注重发展和完善理想人格,强调由道德实践的功夫修养成德,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文化的特性。“功夫”由此成为中国哲学史上有标识性的核心语辞。核心语辞奠定话语体系基础,发掘彰显功夫话语的丰富意涵和独特价值,促进其创造转化,有助于现代中国哲学话语...

  • 景海峰:如何更深刻理解儒家经典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大潮中,回归经典、阅读经典已蔚然成风,尤其是儒家的经典已有了相当的普及和影响。但我们今天面对经典时,应该怀抱什么样的理念?是完全崇信,还是秉持理性批判的精神?是将信将疑、信疑参半,还是彻底回到古人“尊经”的态度?这些...

  • 李华瑞:孟子思想对宋代的影响

    宋太祖赵匡胤是中国历史上大有作为的皇帝,毛泽东曾把他与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和成吉思汗并称,他们的功绩各有千秋。但是纵观历史,宋太祖赵匡胤是最不好嗜杀的君主。下面讲述几个为人熟知的故事。五代是一个“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的时代,将逐帅,帅逐...

  • 王中江:“天演”与“道演”——近代中国的两种演化世界观

    在近现代中国纷繁复杂的历史进程中,来自西方的各类思想观念经历了“理解”与“消化”,“改装”与“重组”,乃至“创造”与“再生”。伴随中西交汇,思想的种子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直至...

  • 黄玉顺 |“生活即教育”:生活儒学的教育现象学——儒家教育哲学的当代转化问题

      【提要】教育现象学是对教育的现象学反思。依据生活儒学的生活现象学,“生活即教育”。“生活”意指前主体性的“存在”,以回答“存在者何以可能”的问题。不仅教育活动是一种生活样态,而且从“成人”的教育宗...

  • 东方朔:认知、信念与行动——由荀子论及儒家道德行动的动力问题

    摘要:一种好的道德理论必须能够有效说明道德如何激发行动,这一问题在荀子那里具体表现为认识的“知”如何激发实践的“行”。《荀子·解蔽》“知道”“可道”“守道以禁非道”的说法,从认知、信念、行动的关...

  • 米山:岩岩气象——孟子与泰山

    泰山亦称东岳,是著名的历史大山、文化大山和精神大山。其拔地而起,雄峙天东,是其享有“五岳独尊”盛名的重要原因。自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登临、认识和解读泰山。《诗经·鲁颂·閟宫》有云“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就是吟咏泰山...

  • “艺”的境界与追求

    “艺”,最早见于商代的甲骨文、金文中,“艺”()字为跽跪的人双手捧持禾苗或树苗栽种之形。《说文解字》释:“埶,种也”,引申为技能、才艺,指精通、辅佐、成就某事的能力。儒家有“六艺”之说:一为礼、乐、射、御、书、...

  • 韩涛:儒家仁爱推演的四个层面

      仁爱推演是孔孟思想的核心理论,也是儒家思想的人性论基础。孔孟仁爱推演的基本路径是以血缘亲情为基石,从血亲之爱渐次推演至人际之爱、自然之爱,然后通过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回到本心,实现终极之爱。  在孔子的学说中,“仁”占有着重要地位,孔子认识...

  • 徐山:谈“君子不器”思想的来源

    “君子不器”一语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君子不器。’”包咸曰:“器者各周其用,至于君子,无所不施。”邢昺疏:“《正义》曰:此章明君子之德也。器者,物象之名。形器既成,各周其用。若舟楫以济川,车...

  • 李祥俊:儒家思想中的自我的自由

    摘要:儒家学说与自由理念尤其是与伦理政治意义上的自由理念的关系,是儒学现代转化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儒家思想中有独特的关于自我的自由的理解,可以划分为主体自我的自由和主观自我的自由两个层面。在现实的伦理政治生活中,儒家主张主体自我的不平等的自由和有限的延...

  • 姜妮伶:儒家实践智慧再认识——以孔孟论 “权”为视角

    摘要:实践智慧基于人对道德普遍善的追求,呈现为具体道德实践中的恰切判断。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和孔子“君子而时中”的仁道实践精神都将实践智慧视为伦理生活复杂性的必然表达,且与中道原则密切相关。儒家哲学中与实践智慧较为接近的概念是“权”,...

  • 刘国民:《春秋》“序辞”的微言大义

    摘要:《公羊传》是解释《春秋》之作,是春秋公羊学的开端。《公羊传》以义传经,主要通过书法或笔法,以阐发圣人的微言大义。“书法”,即《春秋》记事的一般法则,其内容主要表现在书与不书、称谓、用词、时月日录、地录等方面,其基本特征是曲折深微。&ldq...

  • 樊志辉:体验、体证与见证、论证——孟子“四端”阐释的连续与间断

    摘要:孟子的“四端”叙事在儒门心学叙事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四端”叙事不仅是儒家心性学的理论基础,更是儒家王道实践的理论奠基。跳出儒门共同体审视“四端”叙事会发觉其看似连贯的逻辑中存在着某种跳跃与断裂。这与叙事言说者的个体...

  • 梁涛:再论性恶心善说

    摘要:徐复观晚年曾提出荀子是性恶心善说,但未做论证,从《中国人性论史·先秦卷》等徐先生的代表作来看,他是明确反对称荀子为心善的。郭沫若认为荀子主张心善,但又认为心善与性恶是矛盾的,其观点可概括为:心善VS(versus)性恶说。在抽象的人性论上,荀子主张...

  • 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特性

    近日,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举行,本届文博会设8个展馆,共有超6000家政府组团、文化机构和企业参展,展出文化产品超过12万件。图为观众在文博会现场观看越剧表演。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特邀嘉宾邢广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

  • 沈顺福:论传统儒家经典观

    摘要:传统儒家以《诗》《书》等为经典。这些经典创作于圣贤,不仅反映了普遍的道与理,而且洋溢着圣贤气象。普遍的道与理构成了经典的内容,并使经典具有了知识价值,圣贤气象的洋溢不仅彰显了经典文本形式上的优美,而且能够产生感化效果。经典体现了圣人之心。圣人之...

  • 马卓文:道统意识下孟子“德位”观之再阐释

    摘要:孔子之“有德无位”的事实极大冲击了西周以来“以德承命”的信念,儒家学者不得不重新理解德位、德命、德福的关系,“德命”与“时命”的问题成为先秦儒家的一个重要议题。作为孔子之后儒家代表人物的孟子,对德行与权位...

  • 孔繁柯:“根”的坚守 “魂”的引领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聚焦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时代责任,对...

  • 梁涛:知道、可道、守道与论道——读《荀子思想理论范畴及体系》

      荀子曾将求道的过程概括为:知道、可道与守道。这同样可以表达为学的境界,其中“知道”是对道的认识和理解,这是人与道关系的初级阶段。“可道”是从价值观念上认可道,这是人与道关系的发展阶段。“守道”是对道的坚守,辨明是非,...

  • 陈来:帛书易传与先秦儒家易学之分派

      郭店竹简发表之后,其中的《缁衣》等篇,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就是在战国楚地流行的文献文本,不一定是楚国或楚地文化自身的产物,而有许多是传自中原的。如战国中期齐国的文化最为发达,诸子百家都在齐国寻求自己的发言权,楚地所流行的文献,应当有相当大的部分...

  • 李忠杰: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考察调研时,第一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概念。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进一步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任务和要求。今天重温这一要求,我们深感建设中华民族现代...

  • 沈顺福:论传统儒家经典观

    摘要:传统儒家以《诗》《书》等为经典。这些经典创作于圣贤,不仅反映了普遍的道与理,而且洋溢着圣贤气象。普遍的道与理构成了经典的内容,并使经典具有了知识价值,圣贤气象的洋溢不仅彰显了经典文本形式上的优美,而且能够产生感化效果。经典体现了圣人之心。圣人之...

  • 任俊华 胡丹丹:君子的为政之道

    何为政?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孟子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君子为政之道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自小刻苦学习,在行事上打磨修炼,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久久为功。《周易&middo...

  • 余建平:安大简《仲尼曰》与《论语》的形成

    摘要:安大简《仲尼曰》的部分章节与今本《论语》存在同源关系,更多章节则或与传世文献相异,或不见于传世文献,《孟子》所引孔子言论亦是如此。可见,由于孔子弟子各有所记,在战国时期形成了多种“孔子语录”汇编本,其中多数在流传中亡佚,部分散落在《礼...

  • 杨国荣:作为规范系统的礼 —— 从经学的现代意义看《仪礼》《周礼》《礼记》

    摘要:礼既与政治、伦理的体制相关,也以当然之则为内容。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考察三礼(《仪礼》《周礼》《礼记》),首先应当关注其中的规范性观念。作为规范系统,礼属于当然之则,涉及社会领域的不同方面:从日常生活到政治践行,从个体的饮食起居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 乐爱国:历代对孔子称管仲“如其仁”的解读——从安大简《仲尼曰》“管仲善”看

    摘要:自孔子肯定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的功业并称之“如其仁”,但又批评管仲之“器小”“不知礼”之后,历代儒家对管仲的评价各有不同,大致有三:其一,孟子、荀子以及董仲舒对管仲多有批评,忽视孔子称管仲&ldqu...

  • 高海波:从朱子、船山看宋明理学意志思想的展开

    摘要:朱子晚年比较重视意志问题的讨论,区分意与志,认为与意相比,志是深层、稳定的心理意向,而意则是与具体的念虑、选择、权衡相关的心理意念。立志对于为学与修养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不过,朱子始终认为志与意都属于已发之情,未发阶段不能有立志、持志的工夫。朱...

  • 王中江:心灵为身体立法:出土文献与东周儒家的身心主从模式

    摘 要:因帛书和上博简《五行》、郭店简《性自命出》和清华简《心是谓中》等新文献的发现,为重新认识东周儒家身心关系带来的契机之一,是能够看到一种不同于身心合一论和身心平行论的身心主从论(或模式)。以主导被主导、役使被役使和君臣类比等表达出来,以心灵为身...

  • 沈顺福:论传统儒家的伦理体系及其局限

    摘 要:礼、道和理不仅是传统儒家的核心概念,而且由此可以形成儒家行为哲学体系。作为概念的礼描述了一个具体的动作,礼是行为。在对该行为的经验基础上,人们抽象出普遍之道。道描述了一种无形的、抽象的、普遍的观念。它成为具体行为之礼的标准。天理概念的出现将追问...

653条 7/19页 首页 <<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末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