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王志民:从《庄子·天下篇》看“邹鲁之风”
  • 来源:
  • 作者:
  • 2023年07月25日
  • 审核:
  • 浏览(786)
  • 收藏
浏览字号:

        “邹鲁”并称,最早见于《庄子·天下篇》,也是关于邹鲁之风形成的最早文献记载。其记载为: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道名分。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

        细分析这段文字,作者在这里实际提出了在道术为天下所裂之后散布的三个方面:一是“旧法、世传之史”;二是《诗》《书》《礼》《乐》之五经文献;三是百家之学。评析儒家,既没有与其他各家并列论之,也没有像其他各家一样去评析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而是讲述了对“邹鲁”之地的一个群体——“邹鲁之士”与“缙绅先生”的一种风气:对《诗》《书》《礼》《乐》中的“古之道术”“多能明之”。这是对“邹鲁之风”的最早描述。

        其中,有几点很值得关注:

        其一,“邹鲁之士”是邹鲁之风的营创者。在“士”阶层蓬勃兴起、百家争鸣的战国中期,“邹鲁之士”已是一个在各派各家学者中影响巨大的群体,以至庄子在评述各主要学术派别时,不得不将他们作特别的表述。这个群体跟其他学派那些朝秦暮楚、“取合诸侯”的游士不同,他们固守着“邹鲁”文化家园,营造出一种区域独特的文化风气。这个群体数量之众,不限于部分学者,而是一个阶层——“士”。总体分析,大约由两部分人组成:一种是儒士,即冯友兰先生所说:“是一种有知识有学问之专家,他们散在民间,以为人教书相礼为生。”邹鲁为孔子兴学之地,儒士众多,当在情理之中。二是“服官者”,即穿官服的知识分子。我的理解即是新兴的士大夫阶层,包括大、小有知识的官吏。总之,邹鲁之地的庞大知识分子阶层成为百家争鸣中的一支生力军。正是他们,催生了邹鲁之风的形成。

        其二,“邹鲁之风”的内涵主体是尊孔读经的儒风。《天下篇》认为,那些“古之道术”载于《诗》《书》《礼》《乐》等古典文献中。邹鲁之士“能明之”,既反映出在邹鲁之地,研习六经已是知识分子的一种普遍风气,也说明他们对六经典籍的研习已有相当的深度。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对儒家所作的诠解,实际也是对这种风气很好的总结阐发,即“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今人郭沫若先生则直接将对儒的诠释与邹鲁之士联系在一起,提出:“儒本是邹鲁之士缙绅先生的专号。”此亦足见邹鲁之风在儒学形成中的重要历史作用。

        其三,邹鲁之风的精神内核是一种崇尚道德教化之风。《天下篇》对邹鲁之风的精神文化内涵并没有直接的表述,但是,它肯定了“其”(古之道术)在六经中的蕴含,邹鲁之士“多能明之”,实际上即是说,邹鲁之士最能理解与领会“古之道术”的实质,而这古之道术即是“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明于本数,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的精神思想的内核,亦即指中华文化自上古“三代”以来的文化精髓。而这个精髓,主要还是体现在精神层面,亦即思想文化。《左传·昭公二年》中有晋国韩宣子到鲁国感叹“周礼尽在鲁”的记载,鲁地作为周公的封地,一直是《周礼》之制的典范执行者,到了春秋礼崩乐坏之时,鲁地可谓“乱云飞渡仍从容”,仍然保持周礼。可以想见,邹鲁之风所展现的也是一种道德教化之风。

        节选自《战国时期“邹鲁之风”的形成与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