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工作动态
新闻动态
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学术总结发布
来源:大众日报 2025年07月11日

  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聚焦“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明间关系与全球现代化”主题,与会学者通过主旨演讲、高端对话、高端访谈、分组对话会以及平行论坛等形式进行了深入研讨。7月10日下午举办的论坛闭幕式对本届论坛的学术研讨情况作总结。本届论坛研讨主要集中在以下七个方面:

  关于文明间关系与全球现代化。与会学者认为,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多元文明共生并进的历史。正确看待和处理不同文明间的关系,实现不同文明和谐相处,是践行习近平主席全球文明倡议的重大时代课题,关系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系协同推进全球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学术研讨价值。大会围绕这一主题,深入探讨全球化进程中不同文明之间的和合共生之道,深刻呼应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与联合国设立的“文明对话国际日”相衔接,得到了广泛响应。学术界要深入研究文明间关系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应对全球挑战、推动人类文明发展提供更多智慧和方案。学者讲到,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深刻变革,不同国家基于自身历史文化和现实条件选择差异化发展路径,最终形成各具特色的现代文明形态。在全球现代化进程中,不同文明要发挥各自优势,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尊重所有国家和民族传承发展各自文明的权利,共同倡导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走出一条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文明交往新路。

  关于文明的起源与未来发展。与会学者认为,人类在漫长的生活生产实践中,以各自的勤劳智慧创造了异彩纷呈的灿烂文明。这些文明体现着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生活生产智慧,寄托着不同民族的思想文化感情,承载着不同民族的伦理观念和价值追求,蕴含着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和理解,指导着这些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日常习惯,形成了体现不同地域特色、不同民族特点的具有鲜明标识的本民族文明,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增添了各具特色的绚丽色彩,成就了万紫千红的人类文明百花园。学者讲到,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价值观念的变化孕育着人类文明自我更新、自我变革、自我发展的新的时空场域与历史条件,塑造着人类新的文明形态。中国人民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创造出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价值旨归,内蕴着中华文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的文化基因,超越了自然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的二元矛盾,实现了对以往人类文明形态的辩证否定和积极扬弃,彰显了科学性与价值性、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代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

  关于儒家文化的世界意义和时代价值。与会学者认为,儒家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东亚文化乃至欧美国家的哲学、文学和伦理学都产生了较大影响。儒家文化尚和合、重礼教、行王道,讲求天人合一、天下为公、克己为仁,主张和而不同、和谐相处,倡导承认差异、多元共处与相互依存,其精神旨归是使人成为健全的人,使群体成为和谐的群体,使家成为有亲、有爱、有敬的和睦之家,使国家成为讲信修睦、亲仁睦邻的礼仪之邦。学者讲到,儒家文化所包含的独特治理智慧,为协调国家间的关系、平衡多元利益诉求、促进文明包容互鉴提供了重要的伦理基础与价值参照,其核心思想符合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蕴含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核心要义,有利于推动不同地域、不同阶层协同合作与发展,使各方同心共济、携手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危机与挑战。

  关于在全球现代化进程中成人之美。与会学者认为,随着全球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演进,人类已经建立了相对丰裕的经济基础和高度智能化的人工环境,但尚未建立起与之相匹配的文化体系,而当今时代日益尖锐的资源和利益之间的冲突,正不断以“文化冲突”的方式展现,不完善甚至不合理的国际格局需要有一种新的价值观和文化理念来化解矛盾,人类亟需觉醒:既要充分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更要明白人与人之间怎样相处才能共同生存下去。学者讲到,自然资源禀赋、历史传统脉络、社会意识样态、经济体制架构以及制度模式实践的显著差异,共同孕育了人类文明中文化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多元格局。中华文化倡导不同文化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成就,孕育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等价值理念,彰显着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和忧天下忧、乐天下乐的仁爱本性,是中国人整体思维和天下情怀在处理多元关系时的体现,这不仅是对中华文明精神特质的具象化阐发,也为全球现代化语境下正确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实践性智慧”和价值支撑。

  关于文明视野下的家庭意义与社会发展。与会学者认为,一般意义上的家庭大都基于共同的原始血缘纽带,但在不同文明的起源和演变中,组成实体家庭的具体关系类型繁多。在西方主流思想文化中,家庭被圈入“私人领域”,而与公共领域隔离,公民不再是家庭的成员而是自主的个体,人与人的关系、社会成员与国家的关系,归结为产品交易式的契约关系。学者讲到,作为中华文明主干的儒家文明,其对社会伦理、政治以及经济关系的建构,始终是从“家”出发,形塑家国一体的秩序体系。家是国的基本单元,爱家就需爱国,爱国即是爱家,“家国同构”形成了两千多年来中国文明的一大传统。当代中国,“家”作为社会结构、经济活动与政治生活的载体之一,依然回应着个体难以割舍的情感归属和互惠期待的自然诉求,仍旧是建构社会制度和伦理秩序的基石,更发挥着吸纳社会转型张力、维系社会结构动态均衡、保障社会机体稳定的特殊功能,并切实服务于国家安定团结大局的实践。

  关于人工智能发展与人类文明走向。与会学者认为,人工智能及其产业应用,在人类社会的各个层面方兴未艾,正在形成一次生产力革命,智能革命与智能化社会的愿景呼之欲出,利用科学技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正成为当今社会的必然选择。如何捕捉人工智能所驱动的技术变革中的机遇,正确解答人工智能等新兴生产力在道德伦理和公共治理等方面提出的新课题,使人工智能等科技进步成为造福人类生活和创造美好生活新时代的引擎,正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学者认为,未来人工智能应该严格限制在生产力领域工具化的作用,而非生产关系领域和上层建筑领域的主体化的文明作用。如何防范人工智能使用的边界失范与滥用风险,思考并确保人工智能发展不突破人类文明底线,是现实社会的重要责任。为此,必须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宗旨下,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伦理基础,规制人工智能的开发应用,将人类道德内在有机融入算法创新,使人工智能的精神生产力水平始终在人类道德伦理边界之内,从而引导其演进方向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长远轨迹。

  关于齐鲁文化与世界文明。与会学者认为,齐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孕育的儒家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齐鲁文化蕴含的崇仁重礼、尚德贵和、礼法并重、农商同举、义利兼顾等文化品质,对于探寻相互尊重、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的人类文明发展正确道路提供了丰富滋养。学者指出,当今时代,齐鲁文化淬炼焕发出新的光彩,为当代中国和人类发展提供了不竭的精神文化资源。齐鲁文化倡导的“推己及人”的至仁伦理、“协和万邦”的博大格局、“和而不同”的相处之道、“仁民爱物”的生态智慧、“礼法并重”的治理理念,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彰显着“多元一体”“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人文内涵,蕴含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理念,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东方智慧。

  除主论坛外,还举办了尼山儒学对话会、中埃古代文明对话会、世界文化遗产论坛、华侨华人论坛、中医药文化论坛、金融文化论坛、水文化论坛等7个平行论坛,深化和丰富了论坛主题。专家学者深入交流、热烈讨论,奉献了一场场共赏多元文化之美、共谋文明交流互鉴之道的学术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