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精神人文主义以仁为枢纽,从天、地、群、己四个维度“十字打开”,以期超越而非拒绝启蒙心态,裁成而非盲从自由主义,为建立文化中国之价值认同,为“心会神通”之文明对话提供思想资源,使得儒家这一地方价值通过文明对话为人类共同体作出贡献,彰显儒家价值的全球意义。
关键词:精神人文主义;启蒙;文明对话;人类共同体;
一、“天人学”的观察
我们的时代———有时被冠以第二“轴心时代”[1]7-18———需要一个“整全”的人文精神或者整全的人文视野,这一视野至少应该将人之为人的过程或人的存在的四个维度交融在一起:自我的问题,社群的问题,自然的问题,以及(最终的)天的问题。
现代西方的启蒙心态基本上聚焦在群己权界之线性的不同理解,而这却常以自然万物和天的消解为代价。这对于人之为人的生意盎然显得过于封闭、过于狭隘。从启蒙思想中孕育出来的现代性具有宰制自然并消解精神信仰的面向。即便是最精致的现代理念,也就是所谓的“启蒙计划”1,也才刚刚开始严肃地对待宗教与生态;早先的观念认为,人类的历史是一个简单的从宗教到形而上再到科学的线性过程。而这导致的结果是,启蒙心态深受人类中心主义之苦,也就是在对待生态的和宗教的议题之时,对启蒙自身的功效也产生了大幅度的侵蚀和破坏。
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儒家人文主义寻求的是万物皆备于我的天德流行2的心灵境界。这种人文主义既不是世俗的,也不是人类中心主义的,而是即凡而圣的[2]。就是通过对地球、己、家庭与社群进行精神价值的灌输,并激励人意识到生命的终极意义,从而能感受到“天命之谓性”[3]17所赋予的最深层的生命意识。如果我们的性是天赋予的,那么人的最高诉求就是天人合一。人类在天人合一的境界中不再是简单的生物,而是宇宙演化过程的合伙人。
通过积极地参与到所谓的大化流行的过程中,我们是某种程度上的协同创造者,从而不仅对人类福祉负有责任,而且对天、地、万物都负有责任。这种我姑且名之为“天人学”的洞察,或能对现代心态的世俗人文主义产生救弊补偏的作用。
二、对话的智慧
文化与宗教的交融(convergence)需要一种对话的智慧,这种智慧认识到自我根源意识和自我超越意识之间的彼此互动。启蒙诉之于确定性,而在文明与文明之间的对话中,我们往往需要耐心来处理对话过程中发现的复杂性和模糊性,这二者之间经常发生冲突。前者是二分的思维方法,将复杂的现象设置为整齐划一的范畴;后者是对巨大的差异保持开放态度,这种巨大的差异来自于对同一现实的察觉。这二者之间也是格格不入的。
德日进3谈到“心会神通”4,这就意味着各单元彼此通过自身创造性本源之间的互相摩荡,而水乳交融5。它们释放出新的能量,孕育出更加复杂的单元。确实,更加伟大的复杂性孕育出更加伟大的内核,由此相应地孕育出更加具有创造性的个体。通过这个过程,个体不仅不会失去其本身的认同,反而会在与他者的会通中更加深化并完善其自身之认同。
儒家所信奉的是,修身乃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但是这种精神修炼不是基于演绎逻辑的言说,而是基于这样的预设,即通过对话和交流参与到不断扩展的网络关系之中的个体,将不会失去自身的人格认同,而是发展出更加复杂的意识,这种意识实实在在地增强了其内在的丰富性。我们在包括伦理的、文化的、语言的等等具体的存在环境中沉潜涵泳,最终掘井及泉,以仁为体,感而遂通,推己及人。6儒家和的观念是和而不同,这句话很巧妙地抓住了共同(communion)与多元之间丰富多彩的彼此互动。这种形式的人文主义,将具体的活生生的当下的人当作关切的中心,使得人在文化共同体中吸收、交融他者,从而实现自我。自我超越的吊诡之处是,在超越自我的过程中实现了自我,质言之,就是在自我超越的过程中增强了我们对地球、对自身、对家庭、对社群的根源意识。
三、对话的对话
现代性强调理性,特别是强调工具理性,这是有害于社群团结的。哈贝马斯的沟通理性当然是一个显著的提高,沟通理性可以推进理性对话,但是文化和宗教的交融又迫使我们不得不面对根源意义上的差异性,这个根源意义上的差异性是从文明比较的视角逼显出来的。在此情况下,同文、同种、同宗形成的共同认可的世态人情,并由此带来的确定性不复存在。
然而,进入他者意义世界的勇气和智慧,又允许我们经历他者自己认同的价值。在这个极为丰富的过程中,我们能够发现一些在我们自身的传统中被排斥的、被淹没的、被边缘化的或者甚至根本视而不见的价值。7
进入到另外一个传统的过程,这个传统也许与你根本不同,但或许会带来真正的解放。这并不是说那些截然不同的心灵结构能够真正地受益于跨文化的领域。现代心态过于强调个人中心主义,以至于不能够欣赏与西方现代性不一样的具有启发性的价值。通过对感同身受的恻隐之情的强调,儒家人文主义能够帮助缓和所谓的“辩证的对话”(dialectical dialogue)带来的困难情形,因为“辩证的对话”过于聚焦于辩难(argumentation)。而通过拥抱“对话的对话”,则可以促进人的交流,使得对话更加容易,这种态度本身也增加了对话的机会。
从思想世界的观点来讲,我们如何通过文明对话找到一条通往和平与文化理解的路径?如何与地球保持可持续的关系?这有赖于一条新的思想之路,一个新的宇宙论,而且是一种真切的、新的社会气质(ethos)。8
四、精神人文主义
以此揆之,“精神人文主义”从现有的人类状况中喷薄而出(或一阳来复),也许有云霓之望?
在我们世俗的时代,作为马克斯·韦伯描绘的“理性化”的过程之结果,世俗的人文主义已经日益凸显其价值。它现在是如此普遍,如此流行,使得它在无形中就部分遮蔽了、消解了一些思想甚至宗教信仰。
近一个世纪以来,科学主义以及最近的重商主义,更不必说工具理性,都在中国大行其道,甚至中国部分知识分子群体都被其“征服”。而对于现代性从天而降(advent)带来的意想不到的负面后果,比如宰制性的人类中心主义、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浮士德式的控制冲动以及占有式的个人主义,我们急需建构起对此有效的批判。
天人合一、对天的崇敬感、尊重并关爱地球、百姓亲睦以至天下太平9,这些都不是理想主义的建构(而是现实的当下的关切),通过弘扬这些价值,精神人文主义强调对话、和解与和谐。“和”之“反面”就是“同”;“和”的前提条件恰恰是不同,是对他者之尊重。我们只有生发出天下为公的意识,才能展望并期待一种给我们带来长治久安的真实不虚的原生文化。
我们现在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是生态退化,另一方面是全球治理正面临困难,为此我不禁想到,所有历史上的起源于轴心时代的宗教和遍布全世界的根生土长的传统,在其特殊的宗教语言(比如他们自己的教义)之外,将会被此双重挑战激励并孕育出我所理解的“人文主义”。我们选择成为基督徒、佛教徒、穆斯林等,但是我们不可避免的是我们也是人10。申言之,我们可以选择成为一个基督徒式的、穆斯林式的或者佛教徒式的人,但是我们对当下的世界具有义务,对人类共同的福祉具有责任。在二十一世纪能够指导我们生存和繁荣的人文主义,必定能够开拓我们知识界的视野,必定能够深化我们当下人伦中的道德根源。
道德危机与当下物质世界之外的信仰缺失不无关系。当务之急是中国人特别是年轻的一代,应培养出一种对财富与权力之上的天地人三才的尊重与敬畏的意识。精神人文主义,基于人类繁荣昌盛的整体视野,能够帮助人们具有精神信仰并使之生机盎然。
“文化中国”,广而言之,正在经历一场轰轰烈烈的,甚至是前所未有的精神的伟大复兴,虽然这一复兴也许尚处在显微之间,襁褓之中。如果我们考察中国乃至全球的华人社区,如果将此视为一个象征性的文化宇宙,除了他们深厚的经济影响和政治活力之外,在同气连枝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传统文化已从明夷待访到一阳来复,从花果飘零到灵根自植,筚路蓝缕,所得已觳,否极泰来。11古今之邂逅,不仅让人鼓舞,而且激发广大华人去发掘自身文化宇宙的象征资源,有如一座水量丰沛的水库,与全世界分享。对于文明对话来说,基于恕道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137的金律是其中一个显例,质言之,这也是最具理论成熟性和现实操作性的原则之一。
作为精神人文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将心比心(reciprocity)的所谓金律仅体现了仁的恕道,除此之外还必须有仁的忠道原则为之羽翼,这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3]73。其中所蕴含的意思之一就是在国际交往中,全球的公共善,比如环境保护和世界秩序之建立,优先于单个的民族利益。我认为进行价值对话的时机已经成熟。以现代西方启蒙为体(embodied)的一些价值,比如自由、理性、法治、人权和个人尊严,应该为其他价值所砥砺摩荡,并在本源上得到丰富,后者有时候被错误地描述成所谓的“亚洲价值”“非洲价值”,不一而足。这些价值都是以精神人文主义为体(embodied)并涵摄着正义、公正或者公平、同情恻隐、礼让、责任和社会团结等价值,这当然是对全世界的遗赠而不仅限于华人圈。
在当今时代,鉴于在公共领域存在腐败现象和信任危机,我们已经在学习并欣然接受经济人所蕴含的价值,这些价值能够为启蒙价值所定义,也就是我刚才所说的:自由、理性、法治、人权以及个人的尊严。显然,为了人类共同体的生存和繁荣,这些价值必须被其他的价值所砥砺摩荡,从而得到丰富。
让我举例说明:如果我坚持基本人权的重要性(我尊重你的权利,你尊重我的),那么即便我是亿万富豪而你是无家可归者,我也没有丝毫的义务去帮助你;(如是)其他的价值将不得不进入画面,比如正义、平等、公平———不仅仅是法治,还要有礼治;不仅仅是权利,还要有责任;不仅仅是个体的尊严,还要有社会团结;不仅仅是理性,还要有慈悲恻隐之心。在儒家修身的实践中,一个重要的精神体验就是推己及人,尽人伦而体万物12。
精神人文主义的理念就是以天、地、万物与我为一体。从文化的视角来看,我展望并期待一个喷薄而出的全球社群,以鸿蒙之缘13成万象森然14,丰富多彩。其结果是,以多元多样为特征的文化风景将遍及全球。回顾历史,历史强烈呼唤国际秩序的多极化。展望未来,有识之士已经看到,因为许多不同的传统不断地在现代中呈现自己不同的面向,这个许多不同传统(彼此交融的)现代化的过程,会不可避免地塑造出各种不同的文化形式和理念,由此出现“多样现代性”,或者甚至于出现“多种全球化”,从而形成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我对此问题的拙见,不仅仅来自我自身所处的并研究的儒释道传统,而且来自我与代表基督教(包含新教、天主教和东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以及印度教神学家们彼此之间的倾盖如故之交15、互相启发(interactions)之谈,当然还有来自以非洲团契精神(Ubuntu)为代表的原住民传统。通讯与信息科技的巨大好处是以指数级速度扩大了并且加深了人的学习能力、再学习的能力,乃至遗忘的能力。时空已经坍塌,天地为之变色,天地之间的一切都被物化为即取即用的数据、信息和知识。16在十一世纪中国思想家张载所撰写的《西铭》中,开篇所描述的“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理想,不是简单的理想主义而是真切的现实关怀: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4]62
这就要求我们拥抱并且尊重自然,将其视为我们人类共同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己、群和自然万物(地)之外,还有第四个维度,名之为天。精神人文主义之所以为精神人文主义的概念本质(defining characteristic)是我们对天的敬畏之觉悟。在我过去四十多年的跨宗教和跨文明的对话中,我已经深刻地意识到,无论是印度教、佛教、犹太教还是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以及其它传统,都能够在秉持一种真切的精神性的人文主义立场的同时,不会失去其自身信仰社团中的基本认同。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信徒,既愿意也乐意将他们自己称作“佛教人文主义者”“犹太教人文主义者”“基督教人文主义者”“伊斯兰人文主义者”等等,这个前提是“人文主义者”的概念内涵能够扩大并且深化,使其能够拥抱真正的世界主义,这种世界主义既是自然主义的,也是有精神向度的。世俗的人文主义理念,将我们从精神世界和自然世界割裂,因此必须进行整体地颠覆和反思。精神人文主义是宽广的,其自身就是包括自然主义的和精神向度的。这种人文视野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人伦日用中是可以实现的,也是应该实现的。生命世界不单单是平庸世俗17的,同时也是富有创造性的、充满活力的而又高雅悠远的。
“天生人成”这个宣言涵摄(implicit)的理想是,通过人的努力,天的生命创造力可以在地上完成。自诚明,谓之道18,作为宇宙演化的参与者,作为大化流行的协同创造者,我们有能力,确实也有义务在地上成就天的创造。然而我们某种程度、某些方面面临的礼崩乐坏(disorder),恰恰表明我们正在全面地破坏这种天人感通(particular)的伙伴关系。我们每一个人,作为整体的我们的社群,与宇内万法19都是紧密联系、休戚与共的20。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天地情怀,沛然莫之能御。21
若以四个简单的观念来勾勒一个综合整全的精神人文主义,也是精神人文主义中人类共通互感的四个维度,即己、群、地、天。并且,这四个维度的浑然一体,豁显出人类繁荣的康庄大道22:整合身、心(heart and mind)、灵、神为一体的己;丰富有效的群己互动,这个“群”包括家庭、邻里、村社、城镇、州县、国族乃至世界;人与自然之间的可持续的、和谐的亲密关系,这个自然包括动物王国、草木瓦石、山河云水,当然还有人类赖以呼吸的空气;第四,就是人心与天道之间的互感互通(mutuality)。【王建宝(译)】
参考文献
[1] 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魏楚雄,俞新天,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2] 芬格莱特.孔子:即凡而圣.彭国翔,张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3]杨伯峻,杨逢彬.论语译注.长沙:岳麓书社,2009.
[4]张载.张载集.章锡琛,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78.
注释
本文为杜维明于2015年10月9日在罗德岛论坛的演讲“Spiritual Humanism:An Emerging Global Discourse”,由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王建宝副研究员编译整理,标题为译者所加。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博士研究生陈茂泽对论文文献进行了校对工作。罗德岛论坛(THE RHODES FORUM),全称“文明对话---世界公众论坛”,是全球顶尖思想论坛之一,致力于通过文明对话实现核心价值的对接,推动人类和平,自2003年始,每年秋季在希腊罗德岛举办。
1 Enlightenment Project,又称“启蒙工程”,来自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1929-),德国哲学家、思想家,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中坚人物。
2“天德流行”来自唐君毅先生,其以心灵九境贯通古今中外哲学,具而言之:心通客观境(体)、主观境(相)、超主客观境(用),每一境一一再开出三境,成为九境:客观境---万物散殊境、依类化成境、功能序运境;主观境---感觉互摄境、观照凌虚境、道德实践境;超主客观境---归向一神境、我法二空境、天德流行境。
3德日进,法语名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1881-1955),生于法国多姆山省Puy-de-D8me,哲学家、神学家、古生物学家、天主教耶稣会神父。德日进在中国工作多年,是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4英文为centre-to-centre unisons,译为“心会神通”。
5英文为unite by touching each other at the creative core of their being,译为“水乳交融”。
6英文为Like digging a well,as we sink into our own concrete existence-ethnicity,culture,language and so forthwe reach the common spring of humanity,allowing genuine communication with others,《孟子·尽心上》:“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7英文为Allowing the discovery of values that are rejected,submerged,marginalised or only intuited in our own traditions,译为“我们能够发现一些在我们自身的传统中被排斥的、被淹没的、被边缘化的或者甚至根本视而不见的价值”。
8此处有“变化气质”“化民成俗”之义。《中庸》有言:“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诗曰:德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9英文为a fiduciary commitment to solidarity,and peace under Heaven,译为“百姓亲睦以至天下太平”。
10杜维明将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的主题确定为“学做人”或“学以成人(Learning to Be Human)”。
11英文为to recover,retrieve,restore, reconfigure,reconstruct and renew,六个单词都是以“re”开始,铿锵有力,韵律明显,中文译稿只能意译以传递原文的气势:从明夷待访到一阳来复,从花果飘零到灵根自植,筚路蓝缕,所得有觳,否极泰来。
12英文为they encompass an ever-expanding network of human and non-human relatedness,译为“尽人伦而体万物”。
13英文为primordial ties,译为“鸿蒙之缘”。
14英文为to be highly complex and highly differentiated,译为“万象森然”。
15英文为my extremely fruitful encounters,译为“倾盖如故之交”。
16英文为Space and time have collapsed into a new reality of immediate accessibility to data,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about Heaven above,Earth below,and all things in between,译为“时空已经坍塌,天地为之变色,天地之间的一切都被物化为即取即用的数据、信息和知识”。
17英文为mundane and profane.译为“平庸世俗”。此处以两个“ane”结尾的韵律很难表达。
18“自诚明,谓之道”为译者所加,原文作者首肯。
19英文为all other modalities of being in the cosmos,译为“宇内万法”。
20英文为so intimately and inseparably connected,译为“紧密联系、休戚与共”。
21英文为that it is our human responsibility to be cosmologically responsive and responsible,为了表达三个以“re”开头的排比语势,勉强译为: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天地情怀,沛然莫之能御。
22英文为highest manifestation of human flourishing,译为“人类繁荣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