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梁涛:内圣外王的本来含义
  • 来源:新四书微信公众号
  • 作者:梁涛
  • 2023年03月13日
  • 审核:
  • 浏览(745)
  • 收藏
浏览字号:

今人谈论儒学,往往喜用内圣外王一语,认为儒学即内圣外王之学。但需要说明的是,内圣外王出于《庄子·天下》篇,本是一个道家术语,其内涵和语义主要反映的是道家思想。这样,内圣外王如何由一个道家术语转变为儒家用语?期间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语义又发生了哪些变化?便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限于篇幅,本文主要对内圣外王的本意做出考察。

 

一、内圣外王反映的是道家黄老派的思想

内圣外王一语虽然出自《庄子·天下》篇,但并非反映的庄子的思想。《庄子》一书内容比较复杂,传统上将其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学术界一般认为内篇主要代表庄子的思想,而”“篇则包含了庄子后学的思想。刘笑敢教授按照思想倾向将”“篇分为三个部分:述庄派、无君派和黄老派,将《天下》篇归于黄老派的作品,(1)为我们理解《庄子》内圣外王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众所周知,黄老与庄子虽然都属于道家,但在思想、主张上有较大差别。如果说庄子主要反映了士人、知识分子对君主统治的消极反抗,那么,黄老则从逃避现实转向积极参与现实,表现出对政治实践的积极参与和热切关注。就庄子而言,不可能有内圣外王的理想,黄老由于吸收了儒墨名法诸家的思想,表现出兼容并蓄的学术倾向,形成以道家为主而融合儒法的黄老思想,其提出内圣外王则是完全可能而且合理的。

司马谈称黄老道家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前者指黄老道家在超越的层面要求明乎天地之德,达至虚静恬淡寂漠无为的境界;后者指在经验的层面要以因循为用循名究理。由于黄老派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将仁义、尚贤、形名、赏罚等纳入其思想中,故在突出虚静、无为之体的同时,也承认仁义、形名的作用,既讲天地之德,大本大宗,又讲缘理而动,因循为用;既讲虚静恬淡寂漠无为,又讲王天下畜天下,《天下》篇的内圣外王应放在这一背景下去理解。

注释(1)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修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尤参见第三章“《庄子》外杂篇的分类”及第九章“庄子后学中的黄老派”。

 

二、《庄子·天下》篇内圣外王的含义

黄老道家的两个特点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这在《天下》篇中也有体现。如《天下》提到圣、王时称: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这个就是世界的本源,就是道。圣、王之为圣、王就是他们把握了道,认识了道。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是,《天下》篇不是只谈圣或王,而是同时提出了天人、神人、至人、圣人、君子、百官、民七种人,内圣外王虽然主要是针对圣人而言,但也涉及其他几种人。其中,天人、神人、至人代表了庄子的理想人格,其特点是与天为一,超然物外,齐同生死,逍遥自在。圣人位于天人、神人、至人之后,从境界上看,似乎低于后者,但圣人也是得道之人,能够兆于变化,预见事物的变化。既以虚无为本,又以因循为用;既虚静恬淡寂漠无为(《天道》),又穷神知化,经纶天下;既是内圣,又是外王。这样的圣人显然是黄老派理想人格的代表,指理想的君上、侯王等。在七等人之中,圣人上通于天人、神人、至人,下通于君子,更下而又以齿百官、理万民” ,(1)实居于中枢地位。君子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是儒家理想人格的体现。百官处于国家的官僚组织中,国家以法的形式确定官职的名分,然后以官职的名分为标准,考察官员的政绩,做出升降取舍的决定,更多反映的是法家的思想。至于民,则以谋生为急,关注的是衣食蓄养的实际问题,是百官治理也是服务的对象。

《天下》篇提出七种人说明其所谓内圣外王,并非如后世所理解的是由圣人一人来完成的,而是由以上七种人或至少是百官以上者共同实现、完成的。只不过圣人在其中居于承上启下的核心地位,而圣人之所以能够做到内圣外王,也并不是因为其乾纲独断,事必躬亲,而是因为其因循为用,虚静无为,既尊重天人、神人、至人的特殊智慧,又发挥君子的教化功用,也借用百官的治理才能,这才是黄老派圣人观的体现。故圣人不必事事有为,只须秉,不可陷入细枝末节之中,而将后者交予臣下去完成,这样就可以避免主劳而臣逸,做到无为而天下功。《天下》篇虽然提出内圣外王之道,但又感叹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认为后人已不理解内圣外王之道,或仅仅了解其中的一个方面,无法窥见其思想的整体面貌。

注释(1)顾实:《〈庄子·天下篇〉讲疏》,载张丰乾编:《庄子天下篇注疏四种》,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第15页。

 

三、内圣外王要点概述

根据以上分析,《庄子·天下》篇的内圣外王具有以下要点:(一)内圣外王反映的是道家黄老派的思想,其中内圣主要指以天地为宗,指一种超脱物外,逍遥自在的精神境界;而外王则是指通过因循为用,君无为而臣有为所达到的海内归天下服的具体事功。内圣主要是对庄子思想的继承,外王则来自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但又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将君子、百官等包括进来,以仁义、礼法、刑名等作为治国的具体手段,体现了黄老派的思想特点。

(二)对于内圣与外王的关系,《天下》篇是以内圣为本,外王为末,认为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一心定而万物服,强调本在于上,末在于下,具有举本统末的思想倾向。但由于黄老派主张因循为用,强调尊重客观治理之道,反对君主对臣下、民众作过多干预,要求君子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百官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故仁义、礼法、形名等末度即具体的原则、法度在外王的实践中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由内圣而外王,不是直通而是曲通,是内圣通过仁义、形名等末度而达至外王,即虚静无为的本数系于末度,落实于或通过具体的法度、法则来实现和完成。

(三)内圣外王的主体不是一,而是多,这点与后世的理解有很大的不同。根据《天下》篇,虽然圣人在天人、神人、至人、圣人、君子、百官、百姓等七种人中居于核心地位,但内圣外王之道需要七种人共同参与方可真正实现和完成。如果借用胡适的用语,将黄老派的政治设计称为虚君的丞相制虚君的责任内阁制的话,(1)那么,圣人相当于虚位之君,是上无为而下有为、君无为而臣有为之王,其上通天人、神人、至人,下达君子、百官乃至于民,将七种人结为一有机整体,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天人、神人、至人的存在,表明《天下》篇的政治设计还有宗教性的考虑,天人、神人、至人的地位类似于大祭司,他们游乎四海、超脱利害,树立起无己无功无名的人生境界和理想,对内圣外王的实现同样发挥着积极作用。君子、百官属于责任内阁,他们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法为分,以名为表,各尽其能、各守其责,是有为的臣下和贤能。甚至可以说民也是内圣外王不可忽略的一环,盖古之民以事为常,以衣食为主,是见素抱朴,少思寡欲之民,而非昭昭”“察察之民也。故根据《天下》篇的内容,内圣指虚位之君(圣人),但由于政教分离,又包括了大祭司(天人、神人、至人);外王则指责任内阁(君子、百官)。而圣人的特殊性在于,不仅有内圣之德,同时也因为其虚静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建立起外王之功。

注释 (1)胡适:《读〈读吕氏春秋〉》,《胡适文存三集》卷三,黄山书社1996年版,第19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