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了腊月,传统的节日多了起来。从腊八、辞灶、除夕到大年初一,总要有一些仪式,让人感受到浓邦的民俗气息,这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千百年来,人门一直用这些习俗和仪式表达着对天地自然,英雄先祖的敬畏,形成了丰厚的文化。这些文化已融进了民族血脉,成为我们民族特有的精神品质。
幼时在农村长大,广袤的土壤似乎更适合这些习俗文化的生长,村人们对各种习俗的传承尤为虔诚与深刻。
端午节,我们是要在门上插艾草的。清明节,我们必然要扛着铁锨,到山上的祖坟添几锨新土。除夕、春节、元宵、中秋更不用说。
这些习俗没有明文规定,到了时令长辈们自然就做这些该做的事情,就像春天花开,秋天落叶一样自然。家家户户如此,天南海北如此。孩子看在眼里,有样学样。在长大成家以后,也自然而然地继承了这些规矩。
我很惊讶传统力量的坚韧和强大,想必每一种习俗开始的时候,都是由一人一地开始的,像一滴墨汁滴入水中,慢慢氤氲开来,最终才染透了整个水体,即便那些繁琐的规矩仪式,也必先经过思考、摸索,才流传下来,成为整个民族的共同认同和约定。
在传播手段原始、信息渠道淤塞的农耕时期,能使一种仪式、一种习惯,推扩至整个华夏版图,得要怎样的过程和感召的力量,这就是民族魂魄之所在吧。
长大后进了城市,虽也传承着习俗,但与农村迥然不同。农村有院落,而城市只有楼房;农村有熟识的乡邻,而城市的对门可能来自另一方天地。城市的天然属性,似乎并不适宜那些古旧。
比如辞灶,在农村,天黑以后,长辈要在厨房的灶台上摆一些糖瓜、糕点之类的祭品,燃起豆秸,添上折叠过的火纸,火苗跳跃蹿动,一家大小要在灶台边跪成一片磕头,长辈的嘴里祷告几句上天言吉样的话语。
灶台祭祀完毕,还要在院子的中央烧纸,对着老天再磕头。仪式结束后,孩子们才可以分吃那垂涎的糖瓜。这样的仪式,在城市里就不太现实。狭小的厨房里,挤不下一家人的跪拜,地板上也无法点燃一堆火纸。
城市还有着与农村不同的生活节奏。农村顺应天时地利,恪守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而城市人的生活分不出季节,春夏秋冬大同小异,一样的上班下班,少有变化。大约只有在放假的时候才能休整一下,哪里还有时间顾得上传统习俗的繁动?能省则省,能弃则弃,开心就行。
近年来网络文化的流行,使年轻的人们纷纷投向手机电脑的怀抱,更无暇聆听长辈对习俗的传播教诲了。我们不能不承认,一些色彩浓郁的节日习俗在城市里日益褪色,逐渐消失,这显然是很遗憾也很无奈的事情。
社会在发展,经济在繁荣,而一些传统习俗在渐渐丢失,我们将走向何处?诚然,传统的习俗里有一些现代不宜,但是连同敬畏天地自然、景仰英雄先辈的精神仪式也一起丢了,是不是忘掉了根。
逢年过节,我们的传统习俗还剩下些什么?几乎省掉了所有能省掉的仪式,也包括虔诚。”端午节,去超市买几个棕子就行了,至于插艾草就免了。辞灶的时候,买几颗糖自己吃了,免去了崇敬自然。春节的时候,只贴一副春联,至于横批、挂门签子、开门见喜的贴子、年画、“福”字等等也七零八落……
我门可以用实用主义、随遇而安来解释一切,也可以心猿意马、边学边丢、走一路洒一路,最后剩下的,也就一点形式甚至连过场都不必了。孩子问,什么是传统习俗,我们的嘴里淡乏无味,已讲不出些什么,很多只停留在老人的记忆中,停留在报纸的文字里,停留在电视的民俗专家的坐而论道。
在我们的城市里,我们的身边,只能看到虚拟的、仿制的古朴醇厚的传统文化?建筑、服饰、饮食、语言、习俗,有多少已经被空泛化、低俗化、娱乐化的商业元素而替代了正本清源的传承呢?为什么?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非弄到了讨论、发掘甚至挽救习俗的地步?
言语不分地域,服饰不分由来,建筑千城一面,就只在一些偏僻的地方,还能见到几百年前祖宗的真东西,却被当作秀场的节目,徒留陌生的惊呼、赞叹,然后像个外人观礼完了,意犹未尽地离去。
前些年,韩国申请端午节为文化遗产,引起世界的哂笑。但在韩国申报之前,我们意识到传统习俗文化的式微了吗?它一直靠着越来越脆弱的留守和自发的维系,在民间自生自灭,偶尔露峥嵘。
断层的警钟不断敲响,后来我们对几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放了假,显出重视,但是事实上,这些节日所包含的习俗、文化,是否得到延续和保护了呢?
把根留住,不要忘记回家的路,这是任何一个强健的精神群体所必须的基本素养。根深才能叶茂,源远才能流长,有来时才有归途。
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祖宗传下来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一些地方恢复重建了书院,讲授国学文化,这是好事,但书院里的讲学,远没有生活中的耳闻目睹来得更生动、更具体,更能渗透人的脊髓。
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仅靠宏观的倡导还不够,还要有更细致、更特久、更有效的引导和培育,营造浓厚的氛围,创造发展的条件,挖掘背后的蕴涵,让城市里也有习俗文化生长发展的土壤。
当然,作为平民大众中的一员,我们也要充满民族文化的自信,对天地自然、英雄先辈保持应有的敬畏和敬仰,不为一些舶来品所感,认真地从先辈那里学习和继承一些习俗,让孩子们,首先是我们,知道祖先曾经走过的路。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