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郭萍《自由儒学——儒家政治伦理的现代重建》出版
  • 来源:
  • 作者:
  • 2024年04月18日
  • 审核:
  • 浏览(365)
  • 收藏
浏览字号:

微信图片_20240418105614.jpg

《自由儒学——儒家政治伦理的现代重建》

郭萍 著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24年3月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建构“自由儒学”的第一本自选集,共收录了二十一篇文章,按其性质和内容划分为相互关联的五编,呈现出了“自由儒学”的基本思路和内容层次。

第一编讨论了自由儒学的方法论问题,以黄玉顺生活儒学为基础,开展出以自由问题为核心的儒学思想。第二编自由儒学的历史文化渊源,从殷周讨论到了宋明儒学,以及儒家契约概念。第三编涉及其现代思想资源问题,讲述了晚清以来新儒家对自由观念的理解。第四编讲到中国自由观念的内涵探索,涉及自由儒学的一般特点、当代展开等问题,也回复了国内外对自由儒学的一些争论。第五编是自由儒学的跨文化思考,讨论了它与西方思想、西方思想家之间的一些议题,最后回复了不同伦理传统对话的共同场域问题。

作者简介

郭萍,1978年生,山东青岛人,哲学博士,师从当代训诂学家许嘉璐先生、当代儒学与中国哲学代表人物黄玉顺先生。现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研究员,兼任《当代儒学》执行主编,主要从事儒家哲学、中西比较哲学研究。近年聚焦于儒家哲学的现代转型问题,提出并初步建构了“自由儒学”(Liberty Confucianism)理论,引起学界广泛关注。现已出版相关专著《自由儒学的先声——张君劢自由观研究》(2017年版),并在《哲学研究》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自由儒学”导论》《“自由儒学”纲要》《自由何以可能——从“生活儒学”到“自由儒学”》《儒学现代转型的“引桥”》《澄清不同层面的“群己权界”》等多篇相关论文。

目录

前言

第一编 自由儒学的方法论问题 / 1

自由何以可能?

  ——从“生活儒学”到“自由儒学” / 3

《周易》对于儒家哲学当代重建的启示

  ——关于“重写儒学史”与“儒学现代化版本”问题的思考 / 16

传统儒学与现代自由的紧张及可能出路 / 35

儒家自由主义与自由儒学

  ——论儒家与自由主义对话的两种思想形态 / 41

 

第二编 自由儒学的历史文化渊源 / 57

殷周之变:中国自由观念的起源 / 59

守成与开新

  ——从两宋儒学的内在紧张看儒学的现代转向 / 77

儒学现代转型的“引桥”

  ——宋明儒学的时代性再认识 / 91

宋儒“立极”与“立身”的开新面向 / 1052

儒家的契约观念

  ——基于“自由儒学”的解读 / 123

 

第三编 自由儒学的现代思想资源 / 147

澄清不同层面的“群己权界”

  ——基于严复《群己权界论》的分析 / 149

群己权界:儒家现代群治之方

  ——兼论严复自由理论的儒学根基 / 169

自由与境界

  ——唐君毅心灵境界论解析 / 191

自由儒学:“生活儒学”自由之维的开展 / 204

 

第四编 自由儒学的内涵探索 / 207

中国自由观念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关于“自由儒学”理论建构的准备性思考 / 209

“自由儒学”导论

  ——面对自由问题本身的儒家哲学建构 / 223

“自由儒学”纲要

  ——现代自由诉求的儒家表达 / 245

儒家自由观念在当代的新开展 / 264

“儒家人格主义”之省察

  ——狄百瑞《中国的自由传统》评议 / 276

儒家岂能拒绝自由?

  ——驳陈明先生对自由儒学的质疑 / 293

 

第五编 自由儒学的跨文化思考 / 303

儒家的自由观念及其人性论基础

  ——与西方自由主义的比较 / 305

理性的困惑:跨文化伦理何以可能?

  ——与史蒂文·卡兹教授商榷 / 320

人类共同伦理何以可能?

  ——不同伦理传统之间对话的共同场域 / 333

 

精彩文摘

《易经》对人生在世的确认

《易经》古歌中所开显的是前轴心期人们的本源生活情感,与我们当下的生活情感截然不同,但它揭示了一个一般性的事实,即:一切哲学的建构都是由人“在世”(In-der-Welt-sein/在世界之中存在)这一“首要的存在实情”决定了的。这是因为人之初生“在世”是未经自我选择的一种原初所予(primordial given)的生活情境,人首先必然地身处这样本源性的生活中,源始地与他者“共同在世”(Mitsein)着。此境只是“生—活”(growing-living)、“存—在”(Being)本身的显现;此境中的“人”还只是前主体性的、浑然无觉的“自在”,而不是主体性的有觉的“自由”。

新儒学的发展需要在学理上有所批判和超越

大陆新儒教虽然以批判现代新儒学登场,但其反自由的立场并不能指引当代儒学的积极开展,而其理论本身也并未达到现代新儒学的高度。因此当代儒学的开展更需要参照现代新儒学,一方面要对其自由民主的价值立场加以继承,另一方面要对其做学理上的批判和超越。

当代儒学对“内圣”的重建

当代的思想前沿已经“转向生活世界”,“面向生活本身”,揭示了主体乃源于生活本身,而生活本身总是发展变化的,所以才有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生活变化和历史的发展,主体也不断转化。那么,现代性社会是个体性的生活方式,由此造就的社会主体乃是个体,这需要在当代儒学中应有相应的体现,也即当代儒学的主体性观念,不论是绝对主体性(内圣)还是相对主体性(外王)都应确证现代性的主体:个体。当代儒学唯有通过“内圣”的重建,确立个体主体的绝对地位,才能为现代政治自由(外王学)奠定本体论基础,也才能根本解决儒学与现代自由的紧张。

当代儒学与自由主义对话的愿景

当代儒家学者积极倡导“从轴心文明到对话文明”的转型,并以“多元共存、和谐共生、未来共享”为主旨开展全球文明对话,以期促动世界各国、各民族、各文化体系之间的交流互鉴。此类努力不仅是对基于“中心—边缘”文明格局的各种“文化帝国主义”的超越,而且也集中表达了儒学与自由主义对话的共同愿景。

推动儒学现代转型

两宋儒学的内在紧张实质指引着两种截然相反的价值趋向,即固守前现代价值与开启现代价值。……当下我们有必要从顺应和发展现代生活的意义上,认清两宋儒学的两面性及其思想的时代效用,对其中有利于发展现代价值观念的思想因子进行新的诠释,赋予其新的理论形态,推动儒学现代转型的进程。

“去生活”与“自由”

“去生活”就意味着主体性的自由。“去”作为一种自觉能动的趋向、趋势或潮流、势态,意味着一种主体性的突显和绽出。所以,“去生活”实质上指向一种主体性的建构,即建构“自由儒学”。

中国的自由观念

中国的自由观念更多体现为一种德性自由,这源于中国人对“德”的重视。……德性自由还是一切具体自由的根本依据。例如儒家特别讲求自觉的道德践履,这种道德自由之所以可能,根本在于人是德性的存在者。人作为主体不仅在现实生活中践履具体的“德行”,而且具有“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德性”,也就是本体论上的普遍主体性。

“自由”一词的原义

汉语“自由”一词始见于汉代的史书和典籍中,起初只是“自”“由”两个单音节字的连用,而后渐渐作为一个复合词流行开来。……“自”字释义。见《说文解字·自部》:“自,鼻也。象鼻形。”可见,“自”本义指鼻子。……“由”字释义。“由”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字形为,表示一滴油正流入器皿中,体现为衍行之貌。……仅根据“自”“由”二字的字义所合成的语义来看,“自由”一词的本义就是“由自”“由己”,指自己行走开道,表达的是个体性的践履和自我的创生行为,由此突显出的是行与不行以及如何行都取决于自己。

“主权在民”是儒学自有的函项

个体自由权利不仅仅指私领域不容干涉,而且意味着个体拥有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力。这在儒家看来也是理所当然之事。孟子即指出“人皆可以为尧舜”,王阳明则以“致良知”说开启了将这一观念落实为现实的可能。所以,嵇文甫认为,王阳明将圣人的资格放宽了,“聋圣人,哑圣人,工圣人,农圣人,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圣人,都该为阳明所容许”,于是许多下层社会的分子,都有机会闯入圣人的门墙了。这就表明,人人可为圣人不只是理论言说,而且是实际践行。

我们知道,传统社会中,只有尧舜周孔等极少数精英才可称为圣人,而只有圣人才能“制礼作乐”,这意味着只有极少数精英才有权力制定社会规范、政治制度,决定国家大事。在这个意义上,圣人才是公共权力的拥有者,故朱子有言:“权者,圣人之大用。未能立而言权,犹人未能立而欲行,鲜不仆矣。”而孟子的观点已然表露出对传统伦理的革命,阳明心学将此推向现实,无疑是表明人人具有参与公共事务、制定规范制度的权力,每个个体都是权力的拥有者。据此而言,当今的“主权在民”观念本就是儒家思想的函项。

事实上,按照儒家“身—家—国”的推扩序列来看,在现代社会中,唯有确保个体的自由权利,积极参政议政,行使民主权利,个人才能真正作为社会主体对自己负责,对家庭、国家负责,即如孟子所言,唯有在“独善其身”的基础上才能“兼济天下”。

尼山文库总序

山东大学素以文史见长。20世纪30年代与50至80年代,闻一多、梁实秋、杨振声、老舍、沈从文、冯沅君、陆侃如、高亨、萧涤非、殷孟伦、殷焕先、丁山、郑鹤生、黄云眉、张维华、杨向奎、童书业、王仲荦、赵俪生等先贤学人,铸就了山东大学文史研究的两次辉煌。

2002年,山东大学组建文史哲研究院。2012年,为进一步发挥山东作为孔孟故里、儒学发祥地的地域优势和山东大学“文史见长”的学科特色,文史哲研究院、儒学高等研究院、儒学研究中心和《文史哲》编辑部,整合组建为新的儒学高等研究院(“文史哲研究院”名称保留)。重组后的儒学高等研究院,以儒学研究为特色,以古文、古史、古哲、古籍研究为重心,倡导多学科协同发展,推出了一批具有时代高度与全球影响力的重大研究成果。

为深入阐发中华传统文化精髓,持续推进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积极参与并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们特别策划推出了以象征孔子诞生地、儒家思想与中华人文精神的尼山为名的“尼山文库”。该套丛书侧重理论研究,以儒学与中华文化的义理凝练与阐释为特色,第一辑自推出后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与好评。在此基础上,现全力推出“尼山文库”第二辑,欢迎海内外朋友提出宝贵意见。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

2023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