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第六章⑦:子贡手植楷与子贡庐墓处
  • 来源:
  • 作者:
  • 2024年01月02日
  • 审核:
  • 浏览(398)
  • 收藏
浏览字号:

编者按:本文选自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研究员陈晓霞的著作《游学三孔》,通过虚构的首都大学程传茹、文昌昊教授带领孙女文广闻和外孙懂天一在圣城曲阜的亲身游历,以话题问对的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和精神特质融入游学中。

1.jpg

过了享殿,便进入了孔子墓园。享殿后东侧为楷亭,内立子贡手植楷图碑一通,系清代建筑。亭南有一枯干,相传为孔子弟子子贡所植之树枯萎。树前有石碑一通,上书子贡手植楷。明嘉靖二年(1523年),由御史陈凤梧主持,在孔子墓西侧建子贡庐墓处,清康熙年间重修,面东,三间,灰瓦顶,房前左侧立子贡庐墓处石碑一通,以此纪念子贡的尊师重道之举。

文闻不解地问道:奶奶,在孔子的弟子中,子贡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程教授说:因为子贡这个人的确与众不同。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为言语科中优异者。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认为其人特别有才能,可以担当大任。他学绩优异,文化修养丰厚,政治、外交才能卓越,理财经商能力高超。他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才干,办事通达。曾任鲁、卫两国之相。他还深谙经商之道,曾经商于曹、鲁两国之间,富至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在司马迁作的《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对子贡这个人物所着笔墨最多,其传记就篇幅而言在孔门众弟子中是最长的。这足以说明,在司马迁眼中,子贡是个极不寻常的人物,他的影响之大、作用之巨,是孔门弟子中鲜有人能匹敌的。在孔门弟子中,子贡是把学和行结合得最好的一位。

天一问道:姥姥,子贡手植楷是什么意思?

程教授说:孔子去世后,弟子们从各自家乡带来名贵树种,栽植在孔子墓周围。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弟子所植树木已无存,唯有子贡所植树尚存。其原因可能是因其他弟子守墓三年后即各自离去,唯子贡守墓六年。为纪念其高尚的尊师品德,历代都对其所植楷树加以保护。子贡手植楷现树身已毁,只存根节,现存之树为原树的二代、三代新生楷树。树后有一碑,上刻清初著名诗人施闰章的《子贡手植楷诗》。

文闻问道:爷爷,传说给孔子守墓的弟子很多,为什么只修建了子贡庐墓处?

文教授说:在我国古代,父母去世后,子女一般要服丧三年。孔子去世后,孔门弟子相约为其服心丧三年。所谓心丧,就是不像孝子那样穿孝服,而是在心里默默地进行哀悼。三年后,诸弟子皆拜墓而别,只有子贡在墓旁结庐,继续为老师守墓三年,以表达对老师的深切哀悼之情。子贡尊师重道的举动得到了后人的称赞,所以,只有子贡才能享受这个待遇。

奶奶,传说孔子夫妇的楷木像系子贡所刻,对吧?文闻问道。

程教授说:传说孔子临终时弟子们都来了,唯独缺少子贡。孔子念叨着子贡的名字,闭上了双眼。在外地经商的子贡闻讯赶回曲阜时,孔子的灵柩已经入土。子贡的哭丧棒是他从南方来时用的楷木拐杖,按风俗,哭丧棒该扔进墓坑里,但子贡到时,墓已合,子贡便拄着楷木哭丧棒跪在孔子墓前痛哭不止。由于过于悲伤,泪水浸湿了地皮,哭丧棒也插进了地里。这根楷木哭丧棒竟落地生根,几年后,长成了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在子贡守墓的后三年里,他终日为孔子墓培土除草,温习孔子的教诲。每天夜间,他独自躺在床上,一闭眼,就像看到了孔子一样。思念之情使得子贡彻夜难眠。这天,他清扫墓园时,发现了一段碗口粗的楷木枝,只见木纹细腻、木质坚硬,子贡便拿回屋里用刀子试刻起来。他一边回忆孔子的音容笑貌一边刻,天长日久,一尊刀法古朴浑厚、端庄肃穆、栩栩如生的孔子坐像就雕刻出来了。接着,子贡又为师母亓官氏刻了一尊坐像。这两尊楷木像高不满2尺,孔子长袍大袖,手捧朝笏;亓官夫人长裙垂地,形象生动。子贡手植楷和子贡庐墓处不仅是孔子与子贡亲如父子的师生关系的历史见证,也是我国千百年来尊师重教优秀传统的象征。

文闻问道:奶奶,端木遗风是什么意思?

程教授说:“‘端木遗风是指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他是我国儒商的鼻祖和民间信奉的财神。

子贡善货殖,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风,为后世商界所推崇。子贡死于齐国,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被追封为黎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被加封为黎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端木子。孔子认为子贡有非凡的政治才能,这在《论语·雍也》中有记载。季康子问孔子子路、子贡、冉求是否可以从政,孔子回答说三人皆可从政,但三人之优点各不相同: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似乎是从政者尤为不可或缺的。所谓就是通达事理。一个从政的人如果能够通达事理,他就会高屋建瓴,从宏观上把握问题的全局和整体,把政事处理得有条不紊。而子路的(果断)、冉求的(多才多艺),都不过是从政必需之一端。正因为子贡通达事理,又有杰出的言语才能,所以他才会被鲁、卫等国聘为相辅。正因为他有政治才能,他才会在出使齐、吴、越、晋四国的外交活动中得心应手,获得圆满成功。

在楷亭北、孔子墓东侧的高台上,南北排列着三座古亭,这是为纪念帝王来孔林祭祀孔子而建的建筑,称为驻跸亭。亭为四柱方形,均建于清代。最南为乾隆皇帝驻跸亭,建于四层台阶之上,覆黄琉璃瓦,南面设门,北面为墙,东、西两面设格窗,北墙上悬挂清高宗乾隆十三年(1748 年)御制诗木牌。

文闻问道:爷爷,在前来祭祀孔子的帝王中,谁来的次数最多?

文教授说:是清朝的乾隆皇帝。乾隆皇帝曾九次来曲阜,多次亲自到孔子墓祭祀并行一跪三叩礼。据说,他每次来孔林,均在此休息。

中间为康熙皇帝驻跸亭,建于四层台阶上,黄瓦歇山顶,南面设门,北面设墙,东、西两面设格窗,内立圣祖仁皇帝驻跸亭碑。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 年),皇帝亲自至孔林祭拜孔子,并应衍圣公孔毓圻的请求准扩林地。为感念皇恩,孔氏族人特立碑建亭以示光荣。乾隆年间此亭曾倒塌,后依原貌重建。

最北为宋真宗驻跸亭,建于三层石阶之上,绿琉璃瓦歇山顶,南面设门,北面设墙,东、西两面设格窗,亭内立宋真宗驻跸亭碑一通。该亭金时在今孔林二门外侧东邻,明代在今享殿甬道东侧,清代康熙年间移到此处。

作者简介

2_副本.jpg

陈晓霞 现任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研究员,为多所院校特聘教授。长期致力于历史文化、儒学发展史、文化产业发展、青少年教育研究,尤长于儒家文化等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研究。主持近20项国家、省、市社科规划项目,出版《新时代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研究》《社会道德风尚研究——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视角》《游学三孔》等12部个人专著,在《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孔子研究》《理论学刊》等发表学术论文及文学作品100余篇,多项成果获国家、省、市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