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第四章⑳:启圣王寝殿
  • 来源:
  • 作者:
  • 2023年09月14日
  • 审核:
  • 浏览(455)
  • 收藏
浏览字号:

编者按:本文选自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研究员陈晓霞的著作《游学三孔》,通过虚构的首都大学程传茹、文昌昊教授带领孙女文广闻和外孙懂天一在圣城曲阜的亲身游历,以话题问对的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和精神特质融入游学中。

1.jpg

程教授一行四人继续前行,来到了启圣王寝殿前。

天一问道:“姥爷,启圣王寝殿是用来祭祀什么人的?”

文教授说:“启圣王寝殿是祭祀孔子母亲颜徵在的专祠。这个殿共有房屋三间,与启圣王殿以露台相连。”

文闻说:“孔子三岁时父亲叔梁纥就去世了,而他长大之后依然成长为一位至圣先师,这其中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一定有他母亲颜徵在的重要影响,对吧,奶奶?”

程教授点头称是,接着说道:“的确是这样。在圣人孔子背后一定有圣母存在,而这位圣母就是颜徵在。只可惜,在历史文献中,关于颜徵在的记载太少太少了。孔子的成长与普通人一样,离不开家庭这个生长环境,离不开父母的培养教育。当然,孔子在幼年的教育,主要来自母亲颜徵在。孔母颜徵在十六岁与叔梁纥结婚,在孔子十七岁时病故。她的一生尽管很短暂,但她在孔子成长的重要关头所做出的英明抉择对于孔子的成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她称得上孔子的启蒙老师,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圣母。”

文闻问道:“奶奶,孔母颜徵在的第一次英明抉择是在什么时候做出的啊?”

程教授接着说:“孔子三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叔梁纥去世了,颜徵在便带着孔子离开夫家,前去鲁都阙里。根据传说,他们带着孔子的七世祖正考父传承下来的一尊铜鼎和一车书籍,后来颜徵在就是用这车书籍对孔子进行圣贤教育的。善良的颜徵在还带着丈夫叔梁纥的前妾所生的腿有残疾、当时只有十二岁的孔孟皮。颜徵在带着孔子迁居阙里,这为孔子的健康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为鲁都是鲁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典籍丰富,名师众多,为孔子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迁居阙里是孔母为成就圣人孔子而做出的决定性选择。”

天一问道:“姥姥,颜徵在第二次英明抉择是在什么时候做出的啊?”

程教授将脸转向天一,接着往下说:“颜徵在做出的第二个决定性选择是在孔子满五岁的时候,开始对他进行以圣贤为主的家庭启蒙教育。颜徵在的父亲颜襄是一位饱学之士。自幼受父亲的直接传授,颜徵在积累了丰富的见识和学养。颜徵在教孔子和左邻右舍几个小孩习字、算数和唱歌,也教孩子们学习礼节和仪式。同时,还把孔子送到娘家,由自己的父亲颜襄教授他。由于颜徵在的苦心栽培和细心教育,孔子还不到十岁就已经把启蒙书籍全部学会了。颜徵在的家教对孔子以后办私学、兴教育有直接的影响。”

文闻问道:“奶奶,颜徵在还做过第三次英明抉择吗?”

“颜徵在做出的第三个决定性选择就是尽管他们孤儿寡母生活十分艰苦,但在孔子十岁时,就把他送到城内最好的学堂学习诗歌、典籍、历史等功课,即后世称为诗、书、礼、乐、御等的内容。当时学堂称为‘庠’,属于官办学府。‘庠’集中了鲁国最优秀的老师,实施非常严格的教育。这使孔子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程教授边走边讲道。

天一感叹道:“孔子有这样的母亲一定感到非常幸运吧!”

文教授说:“孔子对于母亲颜徵在的感情从一件事情上就可以看出有多么深厚。传说孔子十二岁时,为救治重病的母亲,只身从尼山到泰山,历经艰险采回灵芝,使母亲得以康复。”

程教授接着文教授的话说道:“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是孟母教子,相比较而言,孔母颜徵在虽然少了些经典的事例,但是作为一个年轻守寡的女人,她在生活十分艰苦的情况下,用自己的智慧和厚爱成就了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圣人孔子,她的杰出贡献也应该被铭记。”

程教授一行四人游兴不减。他们接下来又游览了后土祠、故宅门、钟楼、鼓楼和陈列汉画像石的神庖、神厨。后土祠是供奉孔庙土地神的专祠,位于圣迹殿东南,与“焚帛所”东西相对,是一处独立的小院。正房三间,内置神龛,龛内有“后土之神位”。灰瓦硬山顶,七檩四柱前后廊式,前为廊。神庖、神厨是祭祀前准备牺牲和祭品的地方,分别位于庙后院的东北、西北二角,为对称庭院,各有正厅五间,两厢各五间,大门一间。神庖、神厨始见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的庙制,均位于寝殿之后,弘治十七年(1504年)暂改“燕申堂为神厨,而神庖则附于神厨焉”,将神厨、神庖合二为一,移于今寝殿之东、今崇圣祠之后。神厨和神庖分建和移于今处时间不详,但清雍正七年(1729年)时神厨、神庖形制已与今制相同,现改为汉画像石陈列馆。

作者简介

2_副本.jpg

陈晓霞 现任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研究员,为多所院校特聘教授。长期致力于历史文化、儒学发展史、文化产业发展、青少年教育研究,尤长于儒家文化等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研究。主持近20项国家、省、市社科规划项目,出版《新时代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研究》《社会道德风尚研究——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视角》《游学三孔》等12部个人专著,在《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孔子研究》《理论学刊》等发表学术论文及文学作品100余篇,多项成果获国家、省、市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