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普及推广
普及推广
  • 加快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乡村要振兴,文化必先行。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内在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扎实推进乡村建设,繁荣乡村文化”,“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详细]

  • 谁是孔门最可爱的弟子

    汉代画像石拓片中的子路形象,头上有鸡、腰间有猪。作者供图清宫戏画《三战吕布》里,吕布头上的雉鸡翎是戏曲中武将的标配。作者供图  孔子最重要的弟子大概有七十多人。这些人的历史评价和地位,随着朝代变迁有所浮沉。有些原来地位很高的,后世不再重视了;有些原先[详细]

  • 让现代文明理念在乡村深深扎根

    现代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也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精神基石。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至今,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乡村振兴不仅是物质条件的改善,更是精神世界的重构。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抓好农村[详细]

  • 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育人体系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新征程上加快建设教育强国,高校承担着艰巨而重大的育人使命,必须坚持正确育人标准,坚守正确育人导向。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也是[详细]

  • 一场“溢出”上海的书展,如何激活千年乌镇的阅读基因

    时间回到2004年,相信任何人步入首届上海书展,都会为这“奇观”大吃一惊:一条长54米、宽3.1米的微缩“福州路”被“搬”进展会现场,杏花楼旁的粤菜馆曾是鲁迅先生经常光顾的北新书局,美术用品商店西侧竟是巴金创办的文化生活出版社,[详细]

  • 齐鲁大地,“诗和远方”触手可及——山东打造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融合发展新模式

    日前,在山东省济南市大明湖超然楼码头的广场上,四座清新自然、充满诗情画意的“玻璃房子”十分吸睛。这里展出创意城市文创、传统手工艺品等好品好物,还有漆扇投壶、对诗赠礼等精彩互动,为游客带来创意满满的游园新场景。到趵突泉听泉观澜,赏五龙潭水花激[详细]

  • 山东聊城:让古籍走出“深闺”

      “雕版印刷太神奇了,古人真是太聪明了!”日前,在山东省聊城市海源阁藏书文化博物馆里,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数十名来自高唐县的中小学生亲手体验了雕版印刷传统技艺。棕刷与雕版摩擦,发出“沙沙”的声响,清晰的字迹便跃然于宣纸上[详细]

  • 中国古代乡村社会教化的文化特质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理解人类社会演变的重要维度。受近代西方历史经验及社会理论影响,传统观点往往强调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对立性,忽略二者的统一性。若照此理解中国历史,难免出现偏见和误解。乡村社会处在国家行政的末端,梳理中国古代乡村社会教化的变与不变,有助[详细]

  • 打牢社会治理的优秀传统文化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协同发力,打牢社会治理的文化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详细]

  • 文明新风沐齐鲁

      餐桌上的“光盘行动”、斑马线前的主动礼让、邻里间的和睦互助、村规民约里的自觉遵守……齐鲁大地,一缕缕文明新风扑面而来、沁润心田。  近年来,山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锚定“走[详细]

  • 山东曲阜:人人有礼 户户和美

      走进全国文明村——山东济宁曲阜市防山镇钱家村,一副副镌刻着家风家训的木质楹联格外引人注目。  6月21日夏至这天,一副“老敬少欢歌有岁,邻帮里助乐新风”的楹联,被悬挂在村民史继伏家门楣上。这副由村两委为其量身定制[详细]

  • 传承与创新沂蒙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关系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文化基因,使之成为驱动民族复兴伟业的动力,是关乎道路根基与精神血脉的时代课题。沂蒙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体现。沂蒙精神的诞生与发展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紧[详细]

  • 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2018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保护传承乡村文化遗产”,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视为乡村文化振兴的核心资源[详细]

  • 让文化流淌,让历史流芳

      “实事求是”,源自汉代的思想火花,为何至今仍绽放光芒?笔者有幸跟随一个采访团造访湖南长沙岳麓书院,在那里收获了文化传承创新的启示。  “实事求是”一词,出自《汉书·河间献王传》。西汉时期的河间献王刘德,搜集整理先秦古书,[详细]

  • 守护千年文脉 激活时代魅力

      济南——作为享誉中外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近年来,济南市系统化保护传承特色文化,以科技赋能文化“两创”,以文旅融合激发消费活力,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走出了一条文化保护与[详细]

  • 感受非遗的“引力”与“张力”

      在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现场,有这样一对组合:50多岁的羌绣代表性传承人陈云珍飞针走线,身旁的90后“种草官”热情介绍,吸引人们驻足围观。顾客当即买下好几件文创潮品。  这样的一幕,生动诠释着非遗“很古朴也很时尚”。它扎根于5000[详细]

  • 让大流量成为新增量 ——我国网络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

      网络文明是新形势下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是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的必然要求,是建设文化强国、网络强国的应有之义。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文明建设,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了“[详细]

  • 山东省古籍数字资源平台正式发布上线

    5月29日,山东省古籍工作座谈会在聊城市举行。会议期间,山东省古籍数字资源平台正式发布上线。  该平台网址为:http://guji.sdlib.com/#/。据悉,该平台一期上线古籍408种、4903册、368543 筒子叶,涵盖经史子集四大门类,涉刻本、抄本、写本、绘本、活字印本、磁[详细]

  • 发挥国家文化公园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独特功能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关提升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党的二十大提出“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要求。国家文化公园是展现国家文化形象、彰显传统文化价值、传承民族文化基因的文化综合体,[详细]

  • 科技赋能 文化出圈 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促进文化产业形态、内容和传播方式的变革,重塑文化生产、消费的流程与模式,既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机遇,又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开辟新路径。在科技迭代演进和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推动文化和科技深[详细]

  • 中国文化里的夏天

      由春天步入初夏,仿佛乘坐高铁,自己在舒适的车厢里寸步未动,但飞奔列车的窗外,不经意间已向你展示另外一番风景。这让我想到宋代诗人范成大的《喜晴》:“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此诗说,尚在“不知春去&rdqu[详细]

  • 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农村基层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重视基层文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近日发表的《加快建设文化强国》重要文章中提出“在思想上、精神上、文化上筑牢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作出“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等[详细]

  • 从“哪吒登顶”看传统文化现代表达

    2025年春节档《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席卷全球电影市场,以超20亿美元全球票房位列影史前五、荣登全球动画电影榜首。《哪吒2》的成功登顶,是我国文化强国战略纵深推进的生动注脚。党的十八大确立文化强国建设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文化强国纳入20[详细]

  • 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农村基层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重视基层文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近日发表的《加快建设文化强国》重要文章中提出“在思想上、精神上、文化上筑牢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作出“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等[详细]

  • 培育创新文化,可以向传统学什么? 激活传统文化的创新“密钥”

      创新是改革最本质的要求,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山东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齐鲁文化的创新思想和智慧,深入探赜创新的内生机制,培育建构新时代创新文化,营造良好创新生态,让一切创新源泉在齐鲁大地充分涌流。  习近平[详细]

  • 文化的瑰宝 世界的记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日发布新闻公报,宣布将74项文献遗产新列入其《世界记忆名录》,其中包括中国组织申报的《随州曾侯乙编钟》《少林寺碑碣(566—1990)》以及中国与斯里兰卡联合申报的郑和遗存《布施锡兰山佛寺碑(1409年2月15日)》。至此,中国共[详细]

  • 走进孔子的世界,感受明礼生活方式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欢迎各位‘探源小队’成员来到鲁源村,请随我们的AI机器人一道,共同开启一场穿越2500年的‘儒学探源’之旅吧。”随着一束耀眼的光芒从城内射出,昌平陬邑的城门缓缓开启,身着春秋服饰的鲁源村民把一盏盏[详细]

  • AI时代,我们需要怎样的阅读

      中华文明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薪火相传、繁荣发展,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华民族有着世界上最古老的书籍文明和最久远的读书传统。  如今,随着“深度思考”的人工智能技术渗透进我们的日常,书籍在不少人的生活中似乎变得不那么重要了,也不再是获取信息的主要[详细]

  • 书香里的中国,欣欣向荣 ——写在第三十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

      春色恰如许,读书正当时。  今年全国两会“下团组”,习近平总书记从过去的书香世家,讲到现在提倡建设书香校园、书香社会,饱含期待:“书香是一种氛围。”  今年4月23日是第三十个世界读书日。各地在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详细]

  • 让思政课文化底蕴更加丰厚

      4月16日出版的第8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加快建设文化强国》。文章强调,“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文化强国之‘强’最终要体现在人民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文化修养上。”“重视发挥文化养[详细]

184条 1/7页 首页 <<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末页